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真題及詳細解析
高考志愿填報常識
志愿、院校志愿、專業志愿、高考志愿、無效志愿
志愿是指考生的志向和意愿;院校志愿是考生對高等院校志向的選擇;專業志愿是考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發展潛能對院校中某一個或幾個專業意愿所作出的選擇。
院校志愿和專業志愿統稱為高考志愿,兩者是一個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統一體,它完整地表達了考生希望就讀的院校和專業意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考生未來發展方向就業前景。
無效志愿就是對考生投檔錄取沒有意義或無用的志愿,它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考生筆誤或填錯或涂錯院校代碼,電腦無法按考生的原本意思顯示或運行;二是在同一批次院校志愿之間沒有形成梯度或反向梯度關系,如果考生第一志愿沒有被錄取,其后的各個志愿都不會被錄取。
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
第一志愿就是考生在第一批次中填報在志愿欄目中第一位置的志愿,是考生最理想最希望被錄取的院校志愿,其余依次類推。
平行志愿
所謂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錄取投檔,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選的A、B、C、D等院校之間是平行關系。即改以往的“志愿優先”為“分數優先”,將達到批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按考生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由計算機對每個考生所填報的平行志愿,依次檢索。
舉例而言,假設考生第一志愿里依次填報了A、B、C、D四所平行的院校。錄取時,首先考慮將考生檔案投到A校。如A校還有計劃余額,則投到A校;如A校已經沒有計劃余額,則考慮考生的B校。若符合B校的投檔條件,就不再向C和D校投檔,依此類推。
在這個過程中,考生不會因為將B校放在了自己志愿填報的第二位置而受到B校的“歧視”,而是和其他在第一位置填報B校的考生一樣競爭。按照從A到D的順序,只要被檢索的院校中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校投檔。檔案投出則完成該考生的投檔過程,投檔后由院校決定錄取與否。
如果只是第二志愿屬于平行志愿(即小-行或部分平行志愿),則在第一志愿錄取結束后,首先將同一批次線上的“自由可投”的考生按照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先后依次檢索每個考生的志愿,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對單個考生而言,根據考生填報的平行志愿中的院校順序,投檔到有計劃余額且排序相對在前的院校。
目前,各省市自治區實行的平行志愿方式并不一致,有的省市是在所有批次均實行平行志愿,有的省市則只在某一批次實行平行志愿,有的省市只在每批次的第二志愿實行平行志愿,因此有所謂的“大平行”、“小-行”之說。但無論是哪種平行志愿,其所依據的方法和原則是一致的,考生只需按照平行志愿的規則,結合自身實際填報志愿即可。
高考志愿填報平行志愿需要注意的風險
相對順序志愿填報方式而言,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報風險,但平行志愿同樣存在一定的風險。
其一,按照平行志愿投檔的批次,提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05%以內,投檔人數多于錄取人數。如某高校招生計劃為100人,提檔比例為102%,則被提檔的102名考生中,肯定有2人面臨退檔風險,分數越接近投檔線的考生風險越大。(假設學校不增加計劃)有的省試行平行志愿100%的投檔,還有一些高校承諾提檔不退檔,這些做法都降低了考生被退檔的風險。
其二,由于考生對自身實力估計過高,高考成績未能達到填報的所有平行志愿高校的投檔線,根本不會被投檔,錄取與否也就無從談起。
其三,考生雖然達到了學校的投檔分,卻沒有達到所報的專業分,而又不服從專業調劑,那么將會被退檔。
其四,各平行志愿高校間沒有梯度,投檔成功率會下降。
實行平行志愿后,考生投檔后被退檔的理由,主要是高考總分低、專業不服從調劑、單科成績不符合要求、體檢不合格等。退檔后,考生只能參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