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顒芋w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于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作為我國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目前能看到的文獻記載來看,早在漢代就有了七夕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七夕巧果,在歷年的七夕中已經成為一種戀人宣愛的方式。送戀人巧果,也成為表達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也逐漸成為愛情的象征。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是什么意思
七夕釋義: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話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天晚上相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的起源和意義
七夕,俗稱“乞巧節”、“女兒節”,傳說起源于漢代,是源自中國民間傳說的一個情人節。傳說,牛郎織女相愛后被嫦娥神仙帶走,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相會。七夕因此成為了表達愛情和離別相思的節日。
現代七夕的意義,已不止限于男女之愛,更代表了家庭、團隊和社會的和諧意愿,強調人類對“愛”的崇尚和理解,成為了一個多維度的表達情感的節日。
七夕的習俗和相關活動
七夕節流傳著很多具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和活動,以下列舉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1. 曬女兒:
傳統的習俗是在七夕那天約好婦女朋友,讓女兒在家門口曬裙子,以求獲得桃花運和美滿姻緣。
2. 種桂花:
七夕是中秋節的前一個月,種桂花喻意吉祥如意,多年甜美相隨,是表達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
3. 掛牛郎織女:
在七夕晚上,愛侶們會選擇在內心深處的“約定地點”見面,一起掛上精心制作的牛郎織女,表達對愛情的希冀。
4. 送花燈:
七夕夜是一年中最浪漫的夜晚,人們會為愛的人送上精美的花燈,寓意著對愛情的祝福和情感陪伴。
5. 吃七姑八姨:
在傳統的七夕節日里,人們喜歡準備一頓飯菜來表示對家庭的關心和幸福祈禱,七姑八姨則是寓意著家庭和睦美滿,天長地久。
七夕節的古老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楹?,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逄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