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簡介以及寓意
秋分簡介以及寓意
在古代的秋分時令,是豐收的季節,人們會有祭月的習俗,后來因為怕看不到圓月,所以挪到固定的八月十五中秋去了,但是秋分依舊是重要的收貨之際,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在氣候上,溫度有了明顯的轉涼,早晚不再如夏季般炎熱,早上和傍晚還會感到絲絲涼意。
秋分飲食習慣
1.適宜貼秋膘,即吃些溫補的食物,不過忌諱熱量太高,推薦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都是對營養很有助益的。
2.還有一點就是注意補水,應季的蔬菜和水果就能夠起到防秋燥的作用。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可以起到潤肺、調理身體機能的功效。
3.多吃粗糧,可熬成粥或者甜湯飲用,比如加入紅薯,其含有豐富的淀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可以幫助減肥,也能促進消化。
秋分養生小常識
1、防秋“燥”,護陰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饵S帝內經》說:“秋冬養陰”,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并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霸铩睘榍锛镜闹鳉?,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
2、調養起居
調養從清晨開始。秋季氣候干燥,但清晨卻多是天高氣爽,空氣清新,一日當中為舒適的時候。早睡早起是好習慣,利于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據有關專家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此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而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后期。秋季的適當早起,可縮短或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于預防腦血栓發病也是有一定意義的秋季晝熱夜涼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
3、調氣養生
秋冬季寒風蕭瑟,多少使人觸景生情,尤其年老之人,垂暮之感使得情緒低落。憂郁、煩躁的情緒變化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不少的影響。
擺脫氣候帶來的情緒變換,應該調整好自身的精神狀態,振作精神,調整狀態,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4、靜情緒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凄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郁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泄,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秋分過后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游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周末的時候,不少人可能會選擇睡懶覺,但專家認為,秋天更應該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也是養生的一種方法。所謂天人相應也就是人與天地相順應,最有效的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就是隨四季的變化而調整作息規律了。
6、適度飲水
秋季應多喝開水、淡茶等,以養陰潤燥,彌補身體損失的津液,尤其應定時、主動多喝白開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時,要少量頻飲,而不要一口氣喝得太多。研究發現,此法既可使人體津液得以補償,對內臟也沒有損害。而一次大量飲水,反而會損傷腸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紊亂。
7、吃蜜少姜
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于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于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秋分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秋分是秋季的節氣,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
秋分節氣是第幾個節氣
秋分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