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
寫心得需要注重細節,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剖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好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篇1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要讓學生學好數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學生的主要思維形式是直觀形象思維,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對學生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這樣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腳,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會逐漸產生怨學情緒。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將使學生受益匪淺。在此我就如何激發學生數學興趣談談淺見。
一、盡量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盡量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讓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形象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采用直觀教學,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教學"看得見,摸得著,能直接說明問題,能幫助理解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小學生的思維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象思維占主體的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為了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擺6個圓形,并向學生說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著一個地擺。教師問:"哪一行擺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看看畫得對不對?再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著問:"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再啟發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圓同樣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三、讓學生親自操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讓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才能激發學生高昂持久的興趣。常言說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了活動,經歷了建構知識的過程,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獲得的知識較深刻;同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興趣濃厚。要盡可能多的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設計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給每組學生提供6個長方形硬紙板,讓每一組學生糊一個長方體紙盒。學生在挑選紙板糊紙盒的時候,就會體驗到只有相對的兩個長方體硬紙板大小相等、形狀相同,才能糊成長方體紙盒,從而對長方體面的特征產生感性認識。第二次,讓學生利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在插框架的過程中,體驗到只有把12根木條分成3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長短相等的木條才能插成長方體框架。從而對長方體棱的特征產生了感性認識。再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教師的提煉,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手腦達到有機的結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數支配,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學生才愿意學,主動學。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不會產生厭煩感,給學生以新異感,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保證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
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篇2
歲月如歌,行云流水,匆匆而逝。轉瞬間,一個多月就過去了,回想起這段初為人師的時光,不禁發現時間在齒輪下滑過,在我的指縫間流走,但也給我的生活留下了色彩,點綴了我的人生。
初見pG初為人師,我帶著幾分憧憬和幾分未脫的稚氣,到了__小學。學校為了鍛煉新人,讓我們這些剛剛還未畢業就走上講臺的大學生帶班,我感覺壓力好大。當我第一天站上講臺,作自我介紹時,我看到學生們的笑臉,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小學時代,不禁發現時間過得好快。當年的我他們一樣,天真、可愛,現在我已成為人師,肩上多了一份責任,感覺有點惶恐。
9月10日,我到學校的第二周,正值教師節,孩子們以及各位家長瞞著我們幾位老師,偷偷地為我們準備著“驚喜”。孩子們總歸是天真爛漫,不曾想過自己的驚喜早已經“暴露”,但是當我被孩子們帶到教室,看到黑板上稚嫩的.“老師辛苦了教師節快樂!”的字樣,以及書包柜上鮮艷的鮮花,我承認,自己還是被感動了。望著孩子們天真的笑臉,聽著他們對我們每一位老師的祝福,我終于真真切切的體會到:做老師,很幸福!
孩子們除了純真,也心思細膩,不少同學自己制作了賀卡送給我,班上最調皮的一個孩子也送一只玫瑰向我表達祝福,他們的用心激蕩著我的內心,從那時起我也立下目標:一定要將自己最好的一面留個這些孩子們。但我初為人師,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走向成功的路漫長而艱辛,在接下的工作中,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篇3
根據教育部門扎實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見效的工作精神,為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數學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整體設計課內外的學習活動;要把課外作業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少而精的高質量作業取代簡單、機械、重復性的大量作業,達到“減負增效”目的;要使作業真正為教學服務,為素質教育服務,使之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的發展。
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作業。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還是教師和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依據。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變為學生一個包袱,成了一個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一種負擔,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受到壓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該如何看待作業,如何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作業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下的教學作業設計談一談自己的見解。
作業內容童趣性,激活學生創新的火花。教師設計作業時要擺脫單調乏味的重復、機械的練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畫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開發及活動巧妙聯系,設計出趣味性強的數學作業。趣味濃厚的作業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內部需求,會讓學生躍躍欲試,內在的需求,活躍的思維,常常會激發學生創新的靈感,進而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一、設計游戲型數學作業
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學生在游戲中邊學邊玩,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游戲活動型作業將所學數學知識蘊涵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愉快而歡樂的氣氛中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喜歡的數學作業。例如教學完“乘法口訣”后,我設計了“對口令”的游戲,讓學生與老師玩,學生與學生玩,學生與家長玩。再如教學《統計》這一課后,我讓學生玩“剪刀、石頭、布”游戲,并統計出每人贏的次數;還讓學生在“拋硬幣”活動中統計出硬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并讓學生發現拋的次數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數越接近,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游戲讓學生身臨其境,在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中理解體驗了統計的作用,而且學生在游戲中輕松作業,增強了合作意識,體驗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設計情境型數學作業
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生動的情境型作業,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識矛盾的沖突。讓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的欲望。例如學習完《10的認識》后,我設計一道“10的一半是什么?”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想象觀察、思考,反饋結果:
(1)從數的知識認識10的一半是5。
(2)從字形結構認為10的一半是1、0、或拼音Shi。學生在數學與生活結合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習興趣,激活了想象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如在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我設計了幫小兔找門牌號的情境作業,類似的作業還有“小猴闖關”、“小壁虎找尾巴”等。這些帶有童趣的作業,把計算融入故事情境中,學生快樂的進行作業,掌握了運算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計算能力,同時學生體會到計算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快樂的,充滿樂趣的。
三、設計繪畫型數學作業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針對這一特點,我結合教學內容特點,設計一些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例如學習了時間,畫一畫一天的安排;學習完《軸對稱圖形》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繪制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或用學過的圖形來設計一下他們喜歡的家,并涂上顏色;認識方向后,畫一畫旅游分布圖。這樣就讓他們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變成藝術品。然后在班級展示臺中展覽。這樣的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有激活學生原思維,使他們迸發創新的火花,將枯燥原作業變成了件件藝術品。
四、作業內容有層次。
設計作業不能“一刀切”而應該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我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三個層次。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學完《解決問題》后,便設計了如下的作業:
(一)小華今年10歲,比爸爸小27歲,爸爸今年幾歲?
(二)小華今年10歲,比爸爸小27歲,今年爸爸和小華共幾歲?
(三)小華今年10歲,爸爸38歲。當小華33時,爸爸幾歲?
此種作業設計可以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避免作業的單調、枯燥,同時也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點、積極思考,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五、設計操作實踐型數學作業
“讓學生從做中學”。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使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把他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驅使下饒有興趣的學習,促使思維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這一章節時,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題:將一張長6.28分米、寬3.14分米的長方形紙卷成一圓筒,再配上一個底做成一個圓柱形的容器,哪種卷法所容納的物體比較多?再去超市看一些圓柱形容器,你能發現什么?學生通過計算比較、爭論,讓學生用具體的數學知識去研究生活,服務生活,體現其生活化的一面,讓數學與生活更加緊密。
六、發展學生思維,體現作業的開放化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那么,將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各種問題,進行大膽創新。開放化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對所獲信息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決結果,并且從中發現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也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感和創新的成就感。
我在平時設計作業時避免“題海戰術”,防止“熟而生厭”;為學生著想,從學生需要出發,加強作業設計的靈活性、趣味性及實踐性,提倡探索創新、自主選擇,使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展,創造意識和能力得到較好培養。
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篇4
20__年4月__日下午,我有幸參加了在我旗舉辦的市級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大賽的觀摩學習活動。此次學習不僅讓我領略到了各旗縣出類拔萃的數學教師的教學風采,也讓我從中發覺到了在課堂教學方面自身的淺薄與不足。
這次比賽活動中,安排了小學階段一直六年級各段的課程,一共有21位做課教師,活動安排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有3分鐘演講,5分鐘粉筆字,以及做課教師對于課堂設計等方面的答辯等幾個環節。充分且全面展示了教師各方面的深厚的基本功情況。下面就自己參加這次活動聽的兩節課以及當天做課的幾位教師其他方面的基本功展示之后一點想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聽石老師上的《鴿巢問題》這一課后,有以下的想法:
1、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
石老師從讓學生在自己手中動手抽出撲克的游戲引入新課,創設合理的疑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秘,從而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本課新知,然后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應用。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石老師在教學新知時,又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以擺一擺,寫一寫,說一說等方式合作探究,最后讓學生匯報想法,然后歸納最終結論,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主人,教師是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的理念。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探究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解決這一類問題方法策略。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與此同時石老師給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
二、是__區的邢老師的圖形的運動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邢老師教學《圖形的運動》中,幾乎整堂課都始終讓學生圍繞著本課的`重點——旋轉三要素,進行活動與探索,而不急于給出它們,讓學生從自身進行學習活動與合作探究中去感悟出描述圖形旋轉運動需要說出旋轉中心,旋轉方向與旋轉角度。這樣就很好的降低了學生對于這幾個詞的理解與接受難度,既突出了重點,又解決了難點,巧妙的設計滲透出教師深厚的教學基本功。
還有她和學生交流互動起來感情色彩都是分外濃的,很能讓學生放松下來,潛心思考,勇于探索。聽起來就如同聽人聊天一般。邢老師的課件并不華麗,但是對于本課重點的體現卻十分明顯。基本的素材全是生活中的實際。起到了很好的啟發與引導的作用,為學生接下來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在這次活動中,兩位教師的贊揚和鼓勵不斷。如“你的想法真特別”“你真聰明”“你表達的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有價值”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評價語言,在學生的心里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對于整個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參賽教師特別關注小組合作的實效性,沒有把小組合作這一環節流于形式。而且老師的數學語言也規范到位,這也是數學教師應當具備的素質之一。
在本次活動中,通過觀摩參賽教師演講、粉筆字書寫以及答辯等方面的基本功,使我深深體會到自己在這些方面基本素質的不足與差距,在以后課余時間除了備課,還需重視加強自身基本素質的提高。
活動雖然很短暫,但對于我們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以每一位教師的基本素質展示中為標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細細品味反思每堂課中的閃光的亮點供自己參考、學習、借鑒,俗話說有比較就會有鑒別。通過聽課學習,使我認識到教育方面的改革體現為新的學習理念,也就是將學習看作是通過積極的活動參與建立自己的理解的過程,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從這一思路出發,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體現探究、合作和對話的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學習是一種享受,反思則是進步的最好方法。讓我也在自己的教學中慢慢的嘗試吧!
讀小學數學教師心得篇5
這次學校組織我們數學老師來參加培訓,給我們講課的也是優秀的數學老師,在聽老師的分享經驗的過程之中,也是感受到,自己的確很多的方面在以前是沒有想到過的,也是要在以后多去學,多去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教學效率,同時通過這次的培訓,我也是有一些感悟和體會。
數學的教學,并不容易,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喜歡數學,或者對于數學比較容易接受的,一些邏輯性的東西的確有些學生沒有那么容易的去理解,去學會,而我們也是要付出更多的一個耐心,在這次培訓里面,老師也是講過,耐心在我們老師的教學過程之中是非常的重要的,只有我們耐心的去教學,把知識點講的更細更生動一些,學生們才能更好的理解,而且對于學生們學不好,或者對數學沒有什么興趣,也是要多去和他們探討原因,而不是說覺得是他們真的學不會,很多時候是我們教學方法的問題,而不是學生們的一個問題,只有我們方法得當,那么還是可以把很多學生的數學給去教好的。
對于數學的理解要深入一些,雖然我們教學的是小學,但是其實這些知識看起來是比較的基礎,但是我們也是要理解通透,這樣也是能更好的去教好學生,而在培訓之中,老師講到的一堂課,也是讓我是受益匪淺,讓我知道,這些簡單的知識點再詳細的去講,居然有不一樣的感觸,也是讓我明白,雖然我們的知識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如果我們理解更加的深入一些,其實也是能更好的反饋到我們的教學之中,讓我們把學生們給教導得更好一些,課堂也是會更加的生動,而不是說書本有什么知識,就講解什么給學生們聽,或者有些自己也是不那么理解的去講,那樣是挺難做好數學的教學的。培訓讓我也是對于數學是有了更深的體會,我也是以后要去繼續努力的去學數學,多去理解,這樣才能是課堂教學做的更好一些。
通過這次的培訓,也是讓我明白,自己也是有一些不足的,并且也是讓我感觸到,教學的東西,除了經驗,也是需要多去交流,每個人都是有每個人的一個方法,只有多去了解,多去探討,那么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有更大的提高,我也是要在以后的教學之中,多去思考,提升自己的一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