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雨果獎入圍名單公布
2023年雨果獎入圍名單公布
作為全世界科幻界最高獎項之一,雨果獎一直是全球科幻迷心目中神圣的殿堂。雨果獎(Hugo Award)是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由世界科幻協會在每年的世界科幻大會期間所頒發的年度獎項。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三體》被宣布獲第73屆雨果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2023年10月,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即將在成都舉辦,雨果獎也將在本次大會上公布最終結果。這將是雨果獎首次在中國進行評選和頒獎,對于雨果獎的歷史來說,這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
7月6日晚,2023雨果獎評選委員會按照章程相關規定,對外公布了本屆雨果獎入圍名單。
有史以來非英語會員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本屆雨果獎提名自2月28日正式啟動,持續至5月1日截止。最終的獲獎名單將于今年10月在成都舉辦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正式揭曉。
在本屆雨果獎提名階段,超25000部科幻作品(個人)參與了提名。全球幻迷除了翹首以盼,也深度參與其中。同時,由于雨果獎開放和包容的評選機制,在組委會中外方的共同努力下,非英語作品也首次受到全世界科幻迷的矚目和關注,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科幻文學多元化的發展。這也是有史以來非英語會員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雨果獎評選。
自設立以來,雨果獎每年都會對上一年度最好的科幻/奇幻作品和在該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及團體進行嘉獎。長期以來,所有大會會員均有資格參與提名和投票雨果獎。作為全球最為知名和權威的科幻獎項之一,能入圍這份雨果獎名單的作品(個人),即可視為得到了全球幻迷的最高肯定。
6部小說入圍“最佳長篇”
入圍“最佳長篇”的名單中,有T.金費舍的長篇《蕁麻和骨頭》(Nettle & Bone);西爾維婭·莫雷諾-加西亞的《莫羅博士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Doctor Moreau);約翰·斯卡爾齊的《怪獸保護協會》(The Kaiju Preservation Society);塔姆蘇恩·繆爾的《第九宮的諾娜》(Nona the Ninth);特拉維斯·巴爾德里的《傳奇與拿鐵》(Legends & Lattes)和瑪麗·羅比內特·科瓦爾的《多余的人》(The Spare Man)。
T.金費舍是女作家厄蘇拉·弗農(Ursula Vernon)的筆名,她用這個筆名寫面向成年人的奇幻小說,用自己的本名寫兒童文學,是個極有才華的多面手。
瑪麗·羅比內特·科瓦爾在科幻文壇嶄露頭角之前,還是一名頗為成功的木偶戲職業演員,在超過25年的演藝生涯中大放異彩。從事科幻文學創作后,瑪麗·羅比內特·科瓦爾也很快得到了讀者的認可,此前曾不止一次拿下雨果獎和另一項著名科幻大獎星云獎。
2018年,瑪麗·羅比內特·科瓦爾的代表作之一“《計算群星》(The Calculating Stars)”獲得了當年的星云獎,并于次年(2019年)再度斬獲雨果獎。目前看來,這位實力派科幻女作家正在穩步進入西方知名科幻作家的隊列。
本次科瓦爾入圍雨果獎的作品《多余的人》(The Spare Man),也以女性作為主人公。在這部科幻小說中,女主角特斯拉·克萊恩是位既聰明又富有的發明家。新婚燕爾的她正與丈夫在從月球飛往火星的旅途中度蜜月,一樁謀殺案卻突然發生,她的丈夫成了嫌疑人,特斯拉不得不親自出手,解決這件麻煩事。
江波、魯般等4位中國作家入圍“最佳短篇”
本次雨果獎的“最佳短篇”入圍名單里,有4位中國作家。其中有著名“70后”科幻代表作家之一江波的《命懸一線》。這部作品講述的故事極為貼近現實:主人公是中國蓬萊空間站上的一名宇航員,要在極為有限的時間里、在極高的速度下,用聚合納米管制成的“救生索”,緊急救援另外兩位遇險的外國宇航員。
另外三位作家及其入圍作品,分別是魯般的《白色懸崖》、任青的《還魂》(英文版),以及王侃瑜的《火星上的祝融》。其中,《還魂》(中文版)此前曾獲第32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短篇小說獎。
值得一提的是,任青的《還魂》被翻譯成英文后,出現在了《科幻世界》與意大利科幻編輯弗朗西斯科·沃爾索的“Future Fiction”(未來小說)合作推出的《銀河獎專輯1》(中英雙語版)中,充分體現了科幻國際文化交流的成果。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作品首登雨果舞臺
來自深圳的作家海漄,以《時空畫師》入圍了本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故宮博物院閉館日驚現“鬼影”,刑警主人公介入調查后發現:事情可能與一幅宋朝古畫有關。
《時空畫師》采用了推理小說的寫法,將最近幾年很熱的“在故宮修文物”的話題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推理、科幻相結合,追溯了一幅虛構的名畫創作以及“當時”的朝野權力斗爭故事。
這部作品與海漄此前在《銀河邊緣》中文版發表的《血災》和《龍骸》屬于同一系列,都是在并不徹底架空真實歷史的前提下,重構、解析某段歷史背后的故事,以此展現歷史的恢宏與個人的渺小,營造如紀錄片一般的真實感和驚奇感。
中國科幻史進入全球幻迷視野
此外,構畫中國科幻發展的《中國科幻口述史(第一卷)》也入圍了本屆雨果獎“最佳相關作品”名單。該書匯集了7位采訪對象的口述,包括《科幻世界》雜志首任社長楊瀟、《科幻世界》首任總編輯譚楷、現任副總編姚海軍,以及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吳巖等。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科幻口述史》的采訪對象姚海軍及該書主編楊楓,也分別入圍了“最佳長篇作品編輯”和“最佳短篇作品編輯”名單。
2015年,劉慈欣憑借《三體》第一部(英文版)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作為《三體》系列責任編輯,姚海軍此次入圍雨果獎,實屬眾望所歸。繼《三體》獲得雨果獎后,該書的責任編輯能否也摘得桂冠?十月的成都,我們拭目以待。
同姚海軍一樣,楊楓在20多年的科幻職業生涯中,挖掘和培養了眾多科幻作家。同時,她所主編的《銀河邊緣》也充當了中西方科幻文化溝通的橋梁之一。
最佳戲劇表現: 《瞬息全宇宙》入圍最佳長片
除文字作品之外,影視作品也是雨果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最佳戲劇表現(長片)”和“最佳戲劇表現(短片)”兩個獎項也備受矚目。
在“最佳戲劇表現(長片)”的入圍名單中,今年已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的《瞬息全宇宙》赫然在目,著名導演卡梅隆的巨制《阿凡達:水之道》也入圍了該獎項。
對于許多幻迷來說,漫畫也是一個重要的閱讀門類。雨果獎也有“最佳圖像小說或漫畫”獎項。在今年雨果獎該獎項的入圍名單上,由湯姆·金、比爾吉斯·伊芙琳、馬休斯·洛佩斯聯合創作的太空歌劇漫畫《超級女孩:明日之姝》不負眾望,獲得提名。
《賽博朋克2077:大城之夢》也入圍了今年的“最佳圖像小說或漫畫”獎項,這個故事與游戲緊密結合,預購游戲的玩家可以獲得其獨家配套的數字版漫畫。
改編自經典科幻著作《沙丘》的同名電影,此前驚艷了無數科幻迷。同系列的漫畫《沙丘:官方電影圖像小說》也入圍了本屆雨果獎的“最佳圖像小說或漫畫”,值得期待。
多部非英語作品(個人)入圍本屆雨果獎
除中國的作家、作品出現在本屆雨果獎入圍名單中,還有來自尼日利亞、韓國等其他非英語國家體系的作家、作品,很好地展示了雨果獎開放、多元和豐富性。通過雨果獎,風格各異的作品,超越國界、文化、族群的限制,被整個世界看到,也進一步提升了全球幻迷觀察、了解世界視角的多樣性。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主題是“共生紀元”,寓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以科幻之名歡聚成都,在這里碰撞思想,交流情感,共創大會。而本屆雨果獎入圍名單,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宗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在思維和想象力上得到交流與碰撞,人與人之間通過這些作品緊密地連接起來,共享雨果獎。
雨果獎的基本詳情介紹
1、雨果獎(Hugo Award),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是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簡稱WSFS)所頒發的獎項。
2、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會(World SF Convention)上頒發。
3、雨果獎和星云獎是科幻文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被譽為“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
4、2015年8月23日,中國作家劉慈欣憑《三體》第一部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2016年8月21日,中國作家郝景芳憑《北京折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故事獎。
5、2020年8月1日,2020年世界科幻大會暨雨果獎頒獎典禮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舉行。
雨果獎評審制度是什么樣的
雨果獎每年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評選,其過程比較復雜。
1、首先由專門的年會事務會議決定評選項目和評選方式,然后通知會員提名。
2、在每年的1月至3月期間,本屆及往屆大會會員被允許從15個獎項類別中提名最多5份上一年度的作品。
3、在4月初,宣布每一個類別的5名決賽者(獲提名最多的5份作品或人)的候選名單,最終的投票將在當年發給本屆大會會員。
4、最后再由本屆大會會員進行最后的投票,投票大約在7月結束(具體時間取決于世界科幻大會的年份)。投票是一種偏好投票(preferential ballot),選民可以對所有被提名者進行排名。
雖然只限于會員投票,但由于只要交納少量費用(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就可以成為大會會員,或者成為支持性會員(supporting membership)獲得本年度提名階段、最終投票以及次年獎項提名的權利。所以這一獎項通常收到的投票數量相當大,可以說是忠實反應了廣大讀者的喜好和看法。
注明:由于英語科幻作家(含美、英、加、澳等國)在世界科幻界占壓倒性優勢,所以參選作品必須譯成英文才行。此舉構成了對非英語國家科幻作品的實質性歧視,特別是只有極少亞洲科幻作家的作品獲得過本獎。
雨果獎的獎杯結構是什么
雨果獎的獎杯每年都不相同,但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1958年):都是一個帶鰭狀翼的火箭獎杯,只是底座形狀不同。
最早的雨果獎獎杯是由杰克·麥克奈特和本·杰森根據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輛汽車上的引擎蓋裝飾設計的。不過自1984年彼得·韋斯頓改進設計以來,獎杯上火箭的形狀一直沿用至今。
每年世界科幻大會委員會都會為獎杯設計一個底座。例如,1992年由Phil Tortorici設計的獎杯底座嵌入了NASA發射航天器所用豎架的一塊碎片,1994年由Kevin Standlee等人設計的獎杯底座包含了一些“太空金屬”——加拿大探空火箭的碎片。
2022年雨果獎獲獎名單
芝加哥當地時間2022年9月4日晚8點,“2022年雨果獎獲獎名單”在本屆大會中正式揭曉,共頒布了19項獎項,其中阿卡迪·馬丁憑借《名為和平的荒蕪》獲得“最佳長篇小說”、貝基·錢伯斯憑借《野蠻生長的詩歌》獲得“最佳長中篇小說”、蘇珊·帕爾梅憑借《失落方舟上的機器人》獲得“最佳短中篇小說”、莎拉·平斯克憑借《橡樹心的聚集地》獲得“最佳短篇小說”、著名出版人尼爾·克拉克榮獲“最佳短篇作品編輯”、希南·麥奎爾憑借“任性的孩子”奇幻小說系列榮獲“最佳系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