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秘書 > 寫作助手 > 熱點文章 >

中秋節的風俗的簡短介紹

時間: 躍瀚 熱點文章

中秋節的傳統風俗

1、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2、賞花燈?;粢簿褪菬艋\,本是民間的一種工藝品,主要用途是照明,中秋節花燈是藝術產物,古代到了中秋節這天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會相邀賞燈。

3、祭月(拜月)。祭月,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在古代,廣東部分地區的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而后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

4、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

5、吃月餅。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

唐代中秋

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中秋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

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p>

明清中秋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

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月餅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

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73484 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