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1)
讀書可以點亮生活。就拿去年的武漢方艙“讀書哥”來說,人在方艙,心在讀書,置疫情于心外。雖然方艙是狹小的天地,但讀書打開了新的大門,使人的心智無限擴大,看到的是廣闊天地大千世界。真正應驗了英國作家毛姆的那句話: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書本,就好像人的一個朋友,只要你想讀,它隨時都可以陪伴左右,撫慰心靈,照亮灰暗的生活。
讀書應該回歸生活。人生在世,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是重要的精神成長。從通俗層面講,無論哪一種層面的日常生活,背后都有相應的物質支撐,并非人人都能負擔得起。而讀書,作為一種精神生活,則相對容易得多、簡單得多。一個人,只要自己愿意,無論身處什么階層,都可以一生與書籍為伴,書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涵養著生命的氣質。
讀書就是生活方式。許多愛書人士都說,閱讀習慣的養成,往往始于孩提時代。當讀書愛好深入骨髓,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時,就會將遇到的人和事都當成書來讀。人如字,事如書,讀書與生活合而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讀書也找到了終極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讀書吧。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當成“讀書日”,多讀書、讀好書。無論技術怎么進步、介質怎樣變遷,我們的生活,因為閱讀,充滿陽光。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2)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這春光明媚、草木蔥郁的日子里,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
在忙碌的現在,找一個時間靜靜地讀完一本書,這就是一種享受。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生命感悟,來豐富自己。來透過書看這個世界,看蕓蕓眾生。
書籍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階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們的談話?!?/p>
讀書是學習,讀書是充實,讀書是體味文化,讀書是回顧歷史,讀書是精神的旅行,讀書是思想的馳騁,讀書是與前人會心的交流,讀書是自我靈魂的感悟。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3)
“您好,您在外賣平臺購買的圖書已送達!”在疫情沖擊之下,很多實體書店開始向線上拓展,北京105家實體書店陸續入駐外賣平臺,讀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鐘的送達服務。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讓書香如甘泉一般浸潤人們的心靈。
疫情難阻書香,閱讀潤澤心田。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節奏,但也給“宅”在家里的人們帶來了難得的時光。不少人紛紛選擇回歸閱讀,用讀書充實生活,從書籍中汲取力量。猶記得,一張患者戴著口罩在武漢方艙醫院讀書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廣為流傳。令人動容的不僅是他閱讀的那份專注,更是他從閱讀中得到的面對疫病的樂觀與從容。一位學者說得好,讀書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加遼闊和寬廣,堅韌而頑強,也使我們獲得溫馨、寧靜的內心世界以對抗外部世界的喧嘩和浮躁。困難時刻,閱讀之所以能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寬廣的人生視角看,閱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還能塑造個人的品質和氣象。閱讀為什么能給我們帶來氣質的變化,塑造我們的性格?原因或許有二:一是因為閱讀能給人以知識,二是因為閱讀還能給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獲取知識的門檻變低了,但信息蕪雜,人聲鼎沸。是書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資訊,能給人以系統化的知識、整體性的思考。同時,面對各種不確定性,閱讀讓人們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心游萬仞中,獲得人生的坐標,更好地審視自己和外在的環境,知道自己該向何處去。因為有知識,我們才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為有智慧,我們才能懂得如何對抗不確定性,在風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慮??梢哉f,閱讀培育的,是豐盈充實的靈魂世界,是氣象萬千的精神品格。
其實,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修養方式?!端问贰吩d,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的呂祖謙,少時性情急躁,極易遷怒于人。他正是通過閱讀,不斷磨練自己的品性,最終在讀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教誨時,自己心中的忿氣“渙然冰釋”。我們常說,文以化人,這既是指在古圣先賢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閱讀修身養性,用讀書淬煉意志品質。讀一本好書,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賞到美景,但只有繼續往上攀爬,才能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無限風光。古人把讀書稱為“攻書”,認為只有“攻書”到底才能融會貫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難啃的經典之作,越需要專注和恒心,也越見精神和修養。
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心中必有“詩和遠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閱讀從來不是要讓人雙腳離開大地,從來不是鼓勵人們遠離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讓人即便遭遇困難,依然能夠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總有坎坷,依然能夠笑迎挑戰。閱讀給人帶來的,不是消極和虛無,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書籍的生命是被閱讀喚醒的。正如有人所言,節日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紀念,更在于在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義的事,從而形成強大的共識生長力和行為影響力。世界讀書日的到來,既是一個提醒,也是一份倡導。以書為伴,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擁有的,將會是強健的精神筋骨,我們收獲的,將會是豐盈的精神生命。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4)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這春光明媚、草木蔥郁的日子里,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
在忙碌的現在,找一個時間靜靜地讀完一本書,這就是一種享受。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生命感悟,來豐富自己。來透過書看這個世界,看蕓蕓眾生。
書籍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階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們的談話?!?/p>
讀書是學習,讀書是充實,讀書是體味文化,讀書是回顧歷史,讀書是精神的旅行,讀書是思想的馳騁,讀書是與前人會心的交流,讀書是自我靈魂的感悟。
陳繼儒在《讀書十六觀》說:“吾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遍_卷有益,書籍是你的朋友,而讀書也是性價比的交友方式。
世界讀書日,一起來談論有關讀書這個古老的話題,最起碼能夠凝聚共識,使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閱讀。讀書,無論是為了消磨時間還是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乃至于為了博取功名,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
我們平日的生活領域有限,即使在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如果沒有書籍的傳承,我們也不可能了解過去生存過的那些優秀的人類,他們傳奇的經歷和他們博大深邃的思想。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必須要多讀書,讀好書。
感知讀書的樂趣,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以書為友,與卓越同行;與經典對話,與圣賢為伍。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青春如我,不負韶華。少些空談,多些實干;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少點浮躁的虛度,多些雅致的追求;堅持最初的夢想,不開小差,少走彎路。有時間了多去去書店、閱覽室。困惑之際、煩躁之時、自修后、晚睡前捧起一本書,或是詩、散文、小說、哲學書……靜心去看,不覺滿口余香,沁人心脾。長期的積累,你將在此過程中受益不斷。
閱讀于生命的意義,即使在電子閱讀時代,閱讀的載體變了、渠道變了、方式變了,但閱讀之于人類靈魂與未來的要義卻從未發生改變。
一年之計在于春,四季皆為讀書時。讓我們與書為伴,與書為友,讓讀書成為習慣,分享讀書的愉悅和智慧,感受開卷有益的美好,讓濃郁的書香充盈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5)
在線讀書闖關拆盲盒、線上朗讀比賽、作者拍視頻推薦好書……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自治區圖書館推出了一系列線上閱讀活動,通過網絡將閱讀帶來的愉悅分享給了更多人,讓每個人的閱讀邊界延伸得更遠;也通過網絡將閱讀引發的思辨匯集在了一起,讓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距離變得更近。在這“遠”與“近”的變化之中,閱讀所帶來的正能量通過線上在不斷地延伸拓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閱讀,我們不僅收獲了豐富的知識,還在文字的世界里獲得了精神上的滋養。今年2月初,武漢方艙醫院中一位患者躺在病床上捧書閱讀的圖片一時傳遍網絡,有網友表示“看到了文明的力量”。當時疫情防控正處于關鍵時期,抗擊疫情的日子里人們心中多少都會有些焦躁不安,然而這位患者卻以一種淡定無聲的行為,詮釋了閱讀所能夠給人內心帶來的安寧與強大。這張讀書的圖片通過網絡,將這種無聲的力量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網友,傳遞出了堅定的信心和滿滿的正能量。同樣,在世界讀書日,自治區圖書館舉辦“我見證,中國力量”主題朗讀活動,匯聚抗擊疫情的聲音,凝聚抗擊疫情的力量,努力發揮出閱讀能讓人們不懼孤獨、勇敢前行的積極作用。
關于閱讀,有一個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你有一本書,我有一本書,如果相互交換閱讀,我們每個人就擁有了兩本書。知識的擁有量會因為分享而不斷地增長,在網絡時代,線上讀書活動更以便捷的方式和幾何倍數的傳播效果放大閱讀分享的效應。比如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各類閱讀平臺都會邀請相關知名人士在線“推薦一本好書”,這些推薦書目往往涵蓋國際國內,有經典也有新作,有文藝類作品也有科技類書籍,通過網絡的傳遞,關于這些好書的信息往往會傳遞到比預想中更遠的地方。
閱讀一本好書,能給予我們啟迪,在字里行間中還能獲得難能可貴的理解和共鳴,“尋找共鳴”就是閱讀和網絡的結合點。比如一直很受讀者喜歡的“線上讀書會”,使得天南海北的讀者在同一時刻為同一本書交流探討成為可能,而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當下,它更是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拉近心靈距離、碰撞思想火花的極佳方式。
和自治區圖書館一樣,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書店和網絡閱讀平臺通過開展各類線上讀書活動,提升人們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拓寬讀者的閱讀眼界。如果說閱讀是個人通過書本與世界的鏈接,那么線上閱讀活動就是將千萬個個人通過閱讀連接在了一起,進一步在線上放大閱讀的正能量,網絡空間作為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內涵必將更為深遠,空間必將更加清朗。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6)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至今已21個年頭,在世界范圍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這個緣起于西班牙一個浪漫愛情傳說的節日,其主旨宣言也很像西方婚禮誓詞,“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逼鋵?,這段宣言核心意思就是“死也要讀書”,真不如中國“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總結得堅決徹底干凈。
然而,在迎接這愛情般美好的節日之際,伴隨著莫名的興奮,總有些許揮之不去的尷尬。興奮的是全社會特別是各類大中小學,因為這個節日又要掀起倡導閱讀的新熱潮;尷尬的是,身在大學校園,卻時常感到閱讀的熱情能“淡得出鳥來”。今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邢定鈺向中央領導匯報該校“悅讀經典計劃”,談到該項計劃的實施改變了南京大學以前“文科學生缺少科學素養、理科學生缺少文化素養”的狀況,受到媒體的熱捧。說實話,要讓人完全相信該計劃實施幾年就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很難,但倡導與實施“悅讀經典計劃”的正確性與必要性的確不容懷疑。理由很簡單,對大學生來說,必要的閱讀規劃與指導,永遠都不是多余的。
常聞“開卷有益”,意即只要是讀書,總沒有壞處,讀書總比不讀書好。這本沒有錯,但在今天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達而閱讀內容良莠不齊的背景下,如果不加選擇,很可能開卷無“益”,甚至開卷有“害”。尤其對大學生而言,讀書更不應漫無目的、隨性而為,因為大學生讀書必須考慮到一對現實的矛盾關系,即閱讀時間的有限性與閱讀選擇的無限性。大學時光是特定階段的青春歲月,有限而寶貴,除了學業和必要的大學活動所需的時間,可用于閱讀的時間比較有限,倘若沒有閱讀規劃、計劃,沒有閱讀指導,想要有效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科學與人文素養是很難想象的。同時,從大學生閱讀選擇的自由度看,又具有無限性。大學生群體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與便捷條件——擁有藏書豐富的大學圖書館。但是,當一名大學生走進圖書館,面對滿目古今中外各類圖書(包括電子圖書),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如何使有限的讀書時間發揮效益,無疑還需要幫助與指導,以尋找到一條符合自己實際的有效讀書途徑。
可即便找到了“途徑”,仍然不夠,還需要大學生喚醒自己內心對閱讀重要性的認知,還需要大學校園崇尚閱讀的濃郁氛圍的涵養。這看起來好像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但審視今天的高校校園,分析諸多高校出爐的閱讀報告,便可看出:即便是啟動“內因”,喚醒內心的認知,也首先需要“外因”充分發揮作用。學校的重視,教師的引領,圖書館的指導,學院甚至班級社團等層面的規劃、推動等,都顯得不可或缺。但有理由相信,一旦大學生朋友體驗到閱讀的價值如邢定玨院士所言“能夠彌補個人的科學素養與文化素養”,就一定還能體驗到,閱讀能從根本上讓自己獲得精神的成長,豐富人生的底色,讓心靈獲得安放之所。如此,“世界讀書日”可能就不再那么讓人興奮和尷尬了。其實,讀書是很個人的事兒,沒有什么理由。一定非要找個理由,余秋雨說得就挺好:讀書的理由是擺脫平庸。
世界讀書日活動心得體會(精選篇7)
4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讀書"又將成為最近一段時間人們熱議的話題。
我討厭那種"讀書無用"的論調,我也討厭那種"讀書萬能"的論調,因為它們把讀書太庸俗化了,太功利化了。其實,我們本就不該給讀書附加太多的意義,讀書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一個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不同的人可以說出不同的答案,但各自都有理由,你可以不贊成,但也不能去反駁。但我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著就是為了成功!當然,延伸一下,讀書是為了什么?很多人自然會說是為了成功。
什么叫成功?拿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翻翻吧,非常簡單,"成功就是獲得預期的結果"。一個"預期",錯綜復雜,包羅萬象,好的、壞的,高尚的、卑劣的,偉大的、渺小的,今天的、明天的,短期的、長期的……
沒錯吧,一個正常人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預期"展開的,都是為"成功"而生,為"成功"而活的。只要實現了"預期",也就"成功"了。
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讀書",說"讀書是成功的捷徑,因為書就是偉人的肩膀",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萬能化了、功利化了。于是就分外強調讀書,然后又把讀書異化為升學,異化為學歷崇拜。等到"學歷崇拜"這個泡沫破裂的時候,又大聲宣告"讀書無用"。
讀書就是讀書,它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對待讀書,就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不能走極端。雖然,讀書與成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讀書卻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曾經的"臺球神童"丁俊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條條大道通羅馬",不讀書照樣可以成功。
對于如何取得成功,學者季羨林給出了一個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很重要,"不要不是那塊料,非要往上套",要成功就必須弄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才"是什么,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勤奮"也很重要,不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是很難成功的,"勤能補拙是良奮","堅持就是勝利";"機遇"更重要,否則只會"懷才不遇空悲切",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機遇只會光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無獨有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也沒有讀書。我翻遍了一些的成功心理學教材,里面也沒有強調成功必須讀書。這些一方面證明了不讀書也能成功的說法,另一方面也沒有否定讀書的作用,因為讀書可以充實天資,讀書是勤奮的因子,讀書也是在準備機遇,已經把讀書融入到成功的要素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