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爭心得體會
當看到黃志忠扮演的老爹爭搶著并哼著豫劇與敵人同歸于盡時;當看到劉燁飾演的連長孫北川用憨憨有力的聲音對全連僅剩的30余人“還有沒有種”的呼聲時;當看到身邊戰友一個個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電影《我的戰爭》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進的純爺們時;當看到孫北川閉眼之前問戰友“你說我們這些事以后會有人記得嗎”時;當看到王珞丹飾演的文工隊隊長站在歡迎隊伍邊用期待的眼神尋覓,恍惚中戴著軍功章的孫北川在歸來的志愿軍隊伍中默默的走過,仍是一身灰土滿臉滄桑,然而他永遠也回不來了時;當看到慘烈的戰爭場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我想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滾滾而下的不會僅僅是我一個人吧?
這是在特殊時間,特殊環境,特殊地點打的一場特殊戰爭;這是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這是一場無數個“我”組成的戰爭,說它是一場打出國威給共和國帶來60年平安發展的偉大戰役并不為過。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2
曾經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一段永不該被遺忘的歷史,那是一個國家在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又義無反顧投入的另一場戰爭,在異國他鄉直接與精銳的聯合國軍進行對抗,雖然傷亡巨大,慘烈至極,卻勝利班師,威震四方?;蛟S電影《我的戰爭》片首的字幕,能夠助于我們更清晰的了解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雙方圍繞國家統一問題,爆發大規模內戰。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公然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操縱聯合國安理會,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侵入朝鮮。同時,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擾中國完成國家統一。10月8日,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p>
記憶中有關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1956年拍攝的電影《上甘嶺》,以及1964年拍攝的電影《英雄兒女》,兩部影片一剛一柔,一個戰魂燃爆,一個情義動天,成為了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雋永代言。依然記得《上甘嶺》中的一曲“一條大河波浪寬”,依然記得《英雄兒女》中的一曲“烽煙滾滾唱英雄”,莫不鐫刻于記憶的深海。而《英雄兒女》中王成的一聲“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更是成就了幾代人的熱血與深情的記憶。當然王成是一個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卻有著很強的代表性,據說很多志愿軍在犧牲之前,都曾有這樣呼喊,那是大無畏到忘我的生命禮贊。
而今的《我的戰爭》,由彭順執導,劉恒編劇,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時期,一支尖刀般的部隊——鋼九連,歷經各大戰役,始終驍勇善戰、英勇不屈、頑強抗爭的故事,似乎曾經的英雄兒女,又一次站在了戰場高地,吹響了一次又一次沖鋒的號角,由劉燁、王珞丹、王龍華、黃志忠、楊祐寧等擔綱的主演陣容,組成了這樣一支閃耀的威武之師。如今通過《我的戰爭》來審視這場戰爭,槍炮的殘酷,陣地的慘烈,生命的無常,都是無可避免的生死考驗,但那些滋生在戰爭中的愛情,猶如槍炮中的玫瑰,所帶來的是浪漫主義的悠長味道,賦予了全片濃濃的反戰意味。
一說《我的戰爭》是英雄兒女重返戰地,并不夸張,想當年國內剛剛結束解放戰爭,大批的部隊就被派到了朝鮮的戰場,開啟了又一場的保家衛國反侵略之戰,與其說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志愿軍第一次的越境之戰,不如說這是新中國在向全世界顯示新中國的強大力量和無敵決心,片中的剛九連,初入韓地便遭遇一系列的圍追堵截,戰士們的命運,在這里顯得尤其殘酷,他們從一個戰場到另一個戰場,從自己的國家到友邦領土,是永遠無法擺脫的傷亡之路,令人唏噓。
二說《我的戰爭》是英雄兒女重返戰地,還有另一種意思,那就是針對抗美援朝的電影題材而言,近年確實少有,《我的戰爭》用大場面大卡司的陣容,又一次將這場戰爭進行了還原,或許這是自《英雄兒女》等等之后,最令人激動的同類題材作品,也是在這一次,片中的孫北川和孟三夏,又一次用戰爭,呼喚了和平,用愛情,謳歌了和平,祖國的英雄兒女,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散發著閃耀的人性主義光芒。
三說《我的戰爭》是英雄兒女重返戰地,還可以從原著與改編上朔本清源。影片《我的戰爭》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那些關于愛情、友情、親情的傳奇故事,其實曾經的《英雄兒女》,同樣改編自巴金的這部小說,而今再來審視這部全新的《我的戰爭》,與《英雄兒女》的 對比中,或許能感覺出更多不同的創作角度,以及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對同一場戰斗的不同審視。
就如常說:“我們渴望和平,但也從不懼怕戰爭!”,《我的戰爭》不僅僅是所謂“我”的個人戰爭,其實更是一場全民之戰,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意念的,無論是具象的,還是象征的,雖然《我的戰爭》中所呈現出的戰斗與愛情,也都是足夠的商業賣點,但影片所蘊含的反抗精神與奮起力量,卻是足夠的勵志,時代在前進,精神永不滅,《我的戰爭》所延續的,便是永遠血性的家國情懷,無論是戰時,還是在和平年代,都尤其重要。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3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愿軍抗美援朝的故事。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么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后余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后,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于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4
戰爭是殘酷的,但我們不能只看到戰爭的殘酷面。當國家主權、人民生命安全面臨威脅的時候,無論面臨多么強大的對手,可能遭受多么重大的損失,我們都要奮起抵抗,血戰到底。否則,我們就可能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晚清、民國時期,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抗美援朝恰恰是在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時刻打響的,是堂堂正正的正義之戰。在朝鮮戰場上,無數志愿軍官兵用簡陋的武器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把用飛機、坦克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回到談判桌前,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新中國和人民軍隊。朝鮮戰爭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僅從這一點上看,抗美援朝戰爭居功至偉。
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毅然派出志愿軍抗美援朝,完全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舉?!睘榱吮Pl共和國的和平和人民安寧的生活,無數像邱少云、黃繼光、楊根思一樣的志愿軍官兵舍生取義、壯烈犧牲,他們身上體現的是偉大的精神。
戰爭是維護國家利益的一種暴力方式,用所謂“人性”去判讀戰爭則是掩耳盜鈴。恰恰是成天把人性掛在口頭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不講人性的戰爭:至今仍戰火紛飛的伊拉克戰爭、貽害無窮的利比亞戰爭、導致百萬難民流離失所的敘利亞戰爭……
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F在,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還原歷史、揭秘真相的旗號,以所謂一些史料去質疑歷史事件,以一些低俗段子去抹黑革命英雄。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行徑多是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并善于玩弄偷換概念、模糊標準的手法,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根本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剖析歷史,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的一個“毒瘤”。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5
我一直關注與期待《我的戰爭》的上線。我曾看完過中、美、韓寫的朝鮮戰爭的書籍,看過中國影片《英雄兒女》、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當然期待史料版的朝鮮戰爭影片。
難以否認影片《我的戰爭》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劇中情節難讓人動容,好的場景也乏善可陳,一味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而人性的蒼白,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難比肩他國戰爭經典。
電影敘事時與史料相悖。如歷史上的第一戰役是中國軍隊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覺,運動中小遭遇戰。到第二戰役開打,美國人都不相信有中國正規軍隊進入。影片首部大戲,就呈現首批入朝參戰的列車就遇有美機狂轟濫炸,大部隊重武器阻擊的江面大橋遭遇戰。如在時間節點調整一下更符合歷史。
影片呈現的中國軍隊進攻時的“人海”,猶如韓國的《太極旗飄揚》場景,戰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體常指責中國軍隊人海戰術,漠視生命,這樣情節易授人口實。
戰爭與愛情總是影片中不變的元素,用連長遇女老鄉酒后失態引發感情戲似乎有情節略顯粗糙,沒法打動人。優秀的戰爭片,一定要有愛情戲嗎?《拯救大兵瑞恩》沒有男女感情線。《太極旗飄揚》里那個男一號有一個未婚妻,沒出現在戰場景中。這兩部片子的情節一氣呵成,更為流暢。
傳聞影片被要求不出現美軍形象,也想一看真假。片中籠統的敵人形象,火力強、坦克猛、飛機炸,僅有追趕文工團姑娘時美軍喊“要抓活的”,感覺像抗日劇,只是三八大蓋槍換了有窟窿的波波沙沖鋒槍。
影片簡介把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稱為朝鮮四大戰役,是在開玩笑了。小學試卷中也有區分“戰爭”、“戰役”、“戰斗”的選擇題。而朝鮮戰爭五大戰役中美韓資料都是有定論的。20年殺青的30集連續劇《抗美援朝》已雪藏至今。拍攝的就是大規模的五大戰役,動用10萬人的部隊參演,其中包括亞、歐、美、非等l7個國家的演員和群眾演員上千人,力求還原真實。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6
自從西方殖民者依靠近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全面侵入東方以來,反侵略、追求民族獨立一直是整個東亞的主旋律,這其中除了日本迅速轉身投向西方侵略者并成為其中的一員之外,所有的東亞民族都不得不依靠簡陋的武器來與敵人殊死搏斗。借助于兩次世界大戰及之后的國內戰爭,中國終于擺脫了半殖民地的處境,然而迅速形成的東西方陣營斗爭又使中國不得不直面來自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壓力。
朝鮮戰爭的影響是宏觀而又深遠的,然而承載具體戰爭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正如那首志愿軍軍歌所唱的那樣,這群年輕的戰士是喊著響亮的口號雄糾糾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對于戰爭他們無所畏懼。一個民族新生后的自信與勇氣全部集中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眼里這是一場關于民族與自我的義戰。背后是整個國家的支撐,他們第一次作為主人公而踏上異國的土地征戰。
這是一群豪邁的人,他們的樂觀來自于戰爭的正義性。盡管武器遠遠劣于對方,但他們卻擁有必勝的氣勢。在五義亭阻擊戰中,面對敵人的坦克,他們硬是用生命作為爆炸物來硬生生掀翻對手。事實上,美軍也都是參加完二戰的百戰精兵,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強硬的敵人最終也徒喚奈何。老爹李順良(黃志良飾演)在臨犧牲前用嘶啞的聲音唱出的《穆桂英掛帥》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心聲,那就是寧可血灑疆場也要保家衛國。
與以往表現的鐵血戰士不同,《我的戰爭》中的志愿軍戰士雖然仍舊充滿了風采,但卻也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孫北川(劉燁飾演)從一見面就對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演)充滿好感,并且對她發起熱烈的追求。粗獷的戰斗風格與細膩的感情線索共同構成了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外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內因。李順良與張洛東(楊寧飾演)的父子之情同樣讓人動容,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在戰爭中結成的這種情誼卻比血緣更親。戰爭帶來了傷害與殺戮,但也洗滌了懦弱與恐懼,王文(葉青飾演)的犧牲讓劉詩文(王龍華飾演)真正擺脫了內心的恐懼,用鮮血證明了自己的勇氣。
或許我們無法敘述更多的戰爭細節,但他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情誼卻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勝利之魂,只要有這真情在,他們就是永遠也打不垮的鐵軍。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7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么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于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于逼真的戰爭并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后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于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并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并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于了抗美援朝,那么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于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后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么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8
戰爭與愛情,是電影中亙古不變的兩個重要元素。也許正是由于戰爭中太多紛亂復雜的東西,給愛情帶來了障礙與磨難,比如戰爭中愛人的被迫分離、身份地位的差別、戰亂的壓迫等,因而這類電影特別容易打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悲劇的力量往往是偉大的,它會讓人在心靈受到微折之后重新感悟到生活的真諦,通過一段發生在戰爭中的絕美愛情,觀眾也許會感受到超越影片本身的許多東西。
年度戰爭史詩電影《我的戰爭》,就是講述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有一支英武勇猛的志愿軍,他們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并肩作戰的日子里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情感線豐富感人,有愛情、父子情、父女情、戰友情,以及所有戰士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其中特別要講述的就是戰爭與愛情。
這個炮火紛飛的年代,是一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依稀記得這部電影的海報上寫著一行字:“史上最牛的抗美援朝戰爭大片”,看完電影之后,我想說,這果然是我看過的最牛的戰爭大片。電影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導演彭順很巧妙的從一個角色開始切入,縱觀全局,大部分都是戰火連天的戲份,到處都是坦克、戰車和四處飛濺的彈光炮火,即便大部份都是戰場戲,但與戰爭相得益彰的,就是片中孫北川與孟三夏之間的感情糾葛,可以說導演是把感情線巧妙在埋在了戰場戲里面。
孫北川與孟三夏的愛情故事質樸、深沉又動人。感情戲在這部戰爭片中實際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非可有可無。雖然不是作為主線存在的感情線,但這段感情戲卻推動者整部劇的劇情。重要的也不是感情戲如何渲染,而是感情戲究竟在整部電影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段业膽馉帯分袑O北川和孟三夏這段感情戲,實則就是在傳達著電影中所要表達的一種精神。
整部電影傳達的精神是“一起找回民族血性”,九連連長孫北川與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的愛情故事則是在傳遞一種“心懷大愛”的精神。在那個抗戰的年代,這兩個年輕人中的佼佼者始終堅持“祖國至上”的原則,兩個人有著共同的信仰,并為之共同努力著。雖然兩人在彼此接觸的時候早已對對方產生了好感,但在自己的“小情”與民族的“大愛”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一切以戰爭勝利為己任。
戰爭是殘酷又無情的,但好在戰士們都是有情之人。片中的志愿軍們,一方面不畏生死追求革命理想,另一方便也描繪了一段經過戰火洗禮的浪漫愛情故事。在抗美援朝的危難時刻,志愿軍們救國救民的大無畏氣魄與追求愛情的浪漫情懷相輔相成。正所謂“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英勇的志愿軍們正是懷揣著一顆“國家太平”的心,才在打勝仗后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我的戰爭心得體會篇9
電影的開場讓人還沒有聞到戰火的硝煙,輕松中幾個主角的形象躍然紙上。孫北川的粗獷、小神仙的機靈、老爹對兒子的溫情、還有孟三夏的淡定給觀眾在開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敵機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太過于慘烈和悲壯的場面在不經意之間來臨。第一站就是數不清的傷亡,在初入朝鮮之時就預示著戰爭的艱難。
但戰爭中卻不乏溫情,孟三夏和孫北川的愛情,輕輕幾筆便讓情感充裕在心間,久久不能逝去。片中用了極為濃重的篇幅描寫了戰爭的殘酷,讓我們不禁想問: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何處?孫北川最后問:會有人記住我們嗎?我們記住的可能是那些大人物,而像電影中的那些小人物只有親人能記住他們吧,其他人不會認識他們的。但戰爭帶來的那種殘酷、那種無力感會充斥在每個人的心頭,讓我們去思考是否應該參與到這場戰爭之中呢?我們獻出了無數人的`生命,當初是保家衛國,但現在回頭想想,真的應該參與嗎?
我的戰爭是為數不多講述朝鮮戰爭的影片,導演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后面的思考是我們每個人的。我沒看影評,有些人跟我說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傳中美必有一戰的片子嗎?但我并沒有看出來,我感觸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恐懼,我根本不希望有這樣的戰爭,更沒看出這片子跟中美戰爭有任何的關系。影片見仁見智,希望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對片子的解讀。
最后想說說演技,可能我對社長的要求較高,我覺得社長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剛強一點,孫北川太細膩了,社長更多的注重了在戰爭場面的訴說,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歡黃志忠的演出,只有1個小時的戲份,但人物已經詮釋的很到位,畢竟是戲骨,確實點贊。王珞丹和楊祐寧的表演也確實很好,給戰爭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溫情。
勝利的列車駛來,但姑娘卻等不到自己的愛情。我不愿戰爭,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