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什么意思呢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秋季第3個節氣,干支歷申月的結束與酉月的起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白露時節天氣轉涼,溫度降低后水汽在地面或者是近地物體上凝結而形成的水珠,比如說花草樹木上的露水。
白露的寓意在于天氣轉涼,白露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五個節氣,它反映的是自然界氣溫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白露的到來基本結束了夏天的悶熱,進入白露節氣后,夏風逐漸被秋風替代,晝夜溫差比較大,夜晚能感受明顯的涼意。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這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歷書說“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進入"白露",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晝夜溫差拉大,夜間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雖然暑熱可能不會一下子退場,但是悶熱感會逐漸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涼意。
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太陽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白露,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散,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夜晚漸涼,晝夜溫差拉大,寒生露凝,這是“白露”名由之一。
白露習俗
1、收清露
中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薄鞍倩ㄉ下?,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2、秋社
秋社和春社都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人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大約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是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神靈的喜慶活動。
3、啜米酒
湖南資興的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江蘇和浙江也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直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還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來逐漸消失。
4、祭禹王
生活在江蘇太湖畔的老百姓會在白露時節祭禹王。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白露過后如何養生?
1、添加衣服
自古就有“白露不露身”的說法,也就是說在處暑時期還能穿短袖、短褲,天氣比較溫和,但在白露之后就需要穿長袖、長褲了,在《養生論》中也有:“初秋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钡恼f法,也是說白露之后需注意添加衣物,避免風寒感冒。
2、添加被褥
白露之后天氣變化比較大,最為明顯的是夜間寒氣明顯加重,所以,在白露之后應該收好涼席和夏被,開始使用比較厚實一點的秋季被,避免晚上睡覺感風寒,引起感冒。
3、過敏體質盡量少外出
白露之后天氣涼爽,晴空萬里,十分適合秋游,但過敏體質的人還是乖乖待在家里吧,秋天即便涼爽了,但空氣中塵埃、花粉也明顯增多了,這時候也是過敏的高發時期,以免出現皮炎、哮喘等過敏癥。
4、早睡早起
白露時節也需注重睡眠,這時候夜間相對夏季會有所增長,注意早睡早起,保證每天7——8小時的睡眠時間,白天才能有充沛的精神應對秋燥,秋睡也是秋季養生的關鍵。
5、做好防蟲
白露時溫度略有降低,這時候是昆蟲的最后一批進食時期,也是昆蟲選擇冬眠的時期,所以,在家需要做好防蟲處理,注意開窗時使用紗窗隔離,定期的將衣物、被褥、家具等曬曬太陽,避免昆蟲在其中過冬。特別需注意防好蟑螂,這時候是蟑螂最為旺盛的時節。
白露這個節氣有什么植物
白露這個節氣有桂花、菊花、木芙蓉、美人蕉、大麗花、常春藤、鐵刀木等植物。白露這個節氣代表著孟秋時節結束,仲秋時間開始,這個階段的應季花還是很多的,比如這個時候桂花飄香,好多品種的菊花也漸次開放,這個節氣階段,虎刺梅小巧的花朵也開放了,木芙蓉也是花團錦簇的。白露節氣代表性植物是曇花。曇花喜半陰、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不耐霜凍,忌強光暴曬。
白露節氣的特點
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天氣漸漸轉涼。白露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