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秘書 > 寫作助手 > 心得范文 >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

時間: 新華 心得范文

如今,一轉眼已過了_年了。當20世紀的最后一縷陽光微笑著染紅天邊時,中國不再是列強欺辱的對象。因為她強大起來。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誠然,我們不能使用像_年前那樣的方式來愛國,但是和平年代也有和平年代的愛國方式。照理說,這應該比往日簡單一些,不過是努力學習,在祖國需要自己的時候,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罷了。

其實,話雖說簡單,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辦到的學習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從頭到尾一絲不茍地堅持下來,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也許比做其它事更難。

學習,不能有一絲的懈怠,這正如馬拉松長跑,每個人起點都是相同的,要看最后誰跑在前面,過程很重要。別人都在努力,加把勁向前沖,你就不能在原地踏步,若是如此,你便落后了,這時候,不應該自我安慰,冠冤堂皇地說,不是我后退了,是別人前進了。錯!這樣的想法只能使自己落后于別人,因為無論如何,你相對于別人來說,都是處在后頭的。

相反,若是自始自終你都一直在認真往前跑,那樣,你位于別人前面,感覺才能很輕松,最后到達目的地時,也不會感到太吃力。這樣的學習才是最科學,最有效的。

放眼回望祖國,我們有北京的紫禁城,湖南的岳陽樓,西湖的柔美。長江浩浩,黃河滔滔,骨肉同胞情激起了母親每一個孩子的熱血,熱淚與熱情。讓正義之血噴涌吧,讓自由之調灑落吧,讓真理之情堅定吧!讓我們用最熱忱的心來建設祖國吧,讓它永遠高傲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2

銘記,是為了勇毅前行。推進偉大事業,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今天,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景光明。前進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讓英雄豐碑矗立在每個人心中,像英雄模范那樣堅守、像英雄模范那樣奮斗。

我們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3

為了激發萬山分院干部職工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歷史使命感,進一步調動工作積極性,提高黨支部和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分院組織了一次生動而又具有教育意義的黨團活動--分院40多名黨員、團員前往宜城瞻仰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殉國處和隨州祭拜中華民族先祖神農炎帝。

靜立在張自忠將軍紀念碑前,參加教育活動的黨團員認真聆聽了講解員講解張將軍浴血奮戰、壯烈殉國的英勇事跡。張自忠將軍的"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志氣至剛的民族氣節、取義成仁的英雄氣慨、愛民親民的高尚品質、團結抗戰的英雄典范"等五種精神令人欽佩,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令在場的黨團員萬分感動、深受教育。

祭拜始祖神農炎帝,學習他勤勞、勇敢、開創的精神和團結、謙和的高尚情操。

通過此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喚起了我們每位黨團員的愛國之心,激起了我們的愛國熱情。我們要時刻銘記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那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無數個先輩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作為華夏的炎黃子孫,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團結一起,捍衛人類尊嚴和歷史正義,維護國家主權和和平,增強歷史使命感,立足本職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4

時光荏苒,我相信,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它,12月9日,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時間倒流,回溯到1935年12月9日,寒風凜冽,草木凋零,北平五六千名學生沖破國民黨軍警的阻攔,舉行__,喊出時代呼聲,打擊國民黨氣焰,喚起民眾覺醒,書寫了青年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光輝篇章!

是誰?奔走在時代前端,為我中華民族振臂高呼?

是誰?穿梭于槍林彈雨,為我中華民族嘶聲吶喊?

是誰?勞累與燈前月下,為我中華民族出謀劃策?

又是誰?長眠于刀口槍下,為我中華民族死而后已?

是你們,還是你們,可敬可愛的青年們,你們是雄師,是巨浪,是湍流;是你們,振我民族蓋世威嚴;是你們,昂我民族乾坤正氣;是你們,塑我民族盛世清名!

風,為你們吶喊!雨,為你們傾瀉!

淚,因你們揮灑!血,因你們沸騰!

在中國,只要有硝煙,就有勇土

在中國,只要有危難,就有脊梁

在中國,只要有青年,就有希望

今天,我們告別了戰爭,告別了苦難,告別不了的卻是,歷每一個血與火的文字,告別不了的卻是

一二?九運動中的每一個英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夫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

隔著__年的光陰,"一二九"運動的精神依舊如陽光般照耀我們的心田;隔著__年的光陰,"一二九"運動的精神依舊如春風般沐浴我們的心靈!

歷史不是一頁書簽,歷史不是已經化成化石的過去,歷史不是時間長河中一段孤立截取的場景;歷史是祖先的腳印,歷史是一個民族曾經精神符號的記憶,歷史是一段段螺旋上升幫助我們民族抵達一個又一個高度的階梯……回眸歷史,只為更好把握將來!

此岸,是"一二九"精神對我們的沐浴與洗禮!

彼岸,是”改革開放__周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朋友們,新的歷史巨輪將有我們這一代青年來掌輪把舵,讓我們發揚"一二九"精神,描繪時代藍圖,盡展青春風!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帶領人民撥正了船頭,駛向更加壯闊的航程。

我相信,沉睡在中華大地的英雄們可以安息了!

我相信,中國在世界的大舞臺會更加的受人矚目!

我相信,中華民族必然順利到達現代化的光輝彼岸!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5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踏上抗美援朝戰場,浴血奮戰,英勇頑強,無數的志愿軍英勇捐軀?!扒嗌教幪幝裰夜?,何須馬革裹尸還”。

抗美援朝戰爭,是偉大的戰爭、光榮的戰爭、勝利的戰爭、是永遠值得紀念的戰爭!我們要銘記歷史、學會感恩,關注抗美援朝老兵,是對民族苦難的銘記,對抗美援朝英雄的緬懷,對民族尊嚴的維護!

每一位為祖國奮戰過的人,都不會被遺忘!戰爭的硝煙已經淡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很難理解戰爭的殘酷,老兵作為戰爭的親歷者、講述者,他們就在我們身邊。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講述戰爭歲月!不論是美國當年的武力威脅,還是今天的經濟制裁,都不會讓中國人屈服!善待這些為國征戰的老兵,因為國家有難的時候,為國家流血犧牲的是軍人!什么叫做英雄?摧鋒于正銳,挽瀾于極危,是人民的英雄。這些,我們的志愿軍當之無愧!致敬英勇的抗美援朝老兵!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6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彼萁穸?,亙古而今,無論哪一朝哪一代,風華正茂的青年人都是豪放的一代,激情的英華一代,以國家大義,民族大任為使命的風流一代!75年前,北平的熱血青年學生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發動了“一二·九”運動;75年后的今天,我們這一代幸福青年在這里集會演講紀念“一二·九”運動,緬懷先人,弘揚愛國精神,激昂民族正氣,不禁讓人思緒萬千,感慨千萬。

如果說,中國古代的歷史宛如錦繡織成,那么它近代的歲月則是被血浸透。鴉片戰爭后,曾經一度領先世界達千多年的中國被拋到時代大潮之末,屢遭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的欺凌,腐朽無能的舊政權使我們的列祖列宗也為中華民族的受苦受難而長太息,“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山六岳低”,用這句話來形容中國人的百年屈辱百年長恨意尤未足。

中國內部斗爭,外強侵略,“一二·九”運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1935年12月9日,寒風凜冽,草木凋零,北平五六千名學生沖破國民黨軍警的阻攔,舉行示威游行,喊出了時代的呼聲,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活動,喚醒了更多的民眾。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繼五四運動后,再一次書寫了青年學生以天下為已任的輝篇章!

說到這,不禁引起了我的兩點感想。

第一,中國不久必將統一。一二·九運動的爆發,迅速促成了抗日統一聯盟的形成,展現了整個民族團結統一的決心與力量。再回首華夏五千年滄桑,不難發現,秦皇漢武開創的統一大業,中經隋唐的繼承,加工和發展,在政治體制和經濟格局是反復夯實焊牢,已臻完善至不可移易;合了分,分了合,最后定于合,歸于分,統一的觀念和思想得到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朝野內外的一致認同根深蒂固,并成為臧否人物評判是非衡量功過的人心所向的道德準則和行為價值取向。

蔣介石沒有吸取一二·九運動的忠告,結果被日寇的鐵蹄踢出南京,帶來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最后他只能狗急跳海,跳到了臺灣島去安享晚年,使兩岸同胞骨肉分離,最終喪失了政權,這是前車之鑒。

同學們,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祖國的完全統一定會實現。

第二,中國青年的愛國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光而樂”,因為這些名句,我相信中國的知識分子深愛著祖國,愛黨和愛國是相統一的。

我們都在黨領導下長大,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但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一味追求滿足私欲。幸福的.人應有豐富的思想和精神,真正的共產黨員,其生活是最為幸福和坦坦蕩蕩的。歷史的長河波濤滾滾,歲月飄走,泥沙淘盡,屹立在波濤之上的時代的中流砥柱;創一個富裕而繁榮的嶄新中國,塑當代共產黨人的盛世清名!

一二九運動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進程,沉重的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向國人揭露了國民黨的賣國行為,并且提高了人民抗擊日寇侵略者的積極性,也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同時也向人民揭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陰謀,促進人民的覺醒。紀念一二九運動征文歷史已經過去了七十四年,可它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不可消逝的。這運動是在日寇侵略下發生的,從側面告訴我們不可以忽視發展。

朋友們,新的歷史篇章將由我們這一代青年來描繪撰寫,讓我們發揚一二·九精神,盡展我們的青春風采!我們黨已經帶領人民撥正了船頭,駛向更加壯闊的航程!我們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順利地到達現代化的光輝彼岸!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7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種民族精神的先進與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適應時代潮流,能不能跟進歷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經產生過20多個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文明或者說民族精神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得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我們的民族精神?,F階段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致力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斗爭,把黑暗的舊中國改造成為光明的新中國。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獻身于促進視同統一的事業。鄧爺爺同志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這是對我國現階段愛國主義特征的精辟概括。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霸陂L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一個人沒有精神不行,一個民族沒有精神更不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從戰爭開始一次次地面臨著世界列強的欺辱,但我們從來都沒有放棄抗爭,并最終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回顧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我們之所以能最終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能自信地挺起我們的脊梁,就是因為我們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堅強支撐。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曾經歷過許多大風大浪,遇到過無數艱難險阻。正是憑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熔鑄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得以經受住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一直保持堅強的團結和旺盛的生機。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俞強不息,具有偉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從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孫中山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到鄧爺爺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是每一個中國人成就偉大人格的根本所在。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8

一場神秘的軍博“探館”,一回精彩的沉浸體驗,一曲雄壯的英雄贊歌,一次震撼的精神洗禮….70年前的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首戰之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_!抗美援朝是一場艱難又壯闊的戰爭,無數革命先輩英勇無畏沖在守衛和平的第一線,他們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他們付出了熱血甚至生命。不忘歷史,致敬英雄!家國永念無數先烈的鮮血,洗染了勝利的軍旗,浩蕩的鐵流里,我看見了長輩偉岸的身驅,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斗里,創造了偉大的功勛。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9

12月13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南京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后的第一個國家公祭日。上午,我院組織學生在圓樓會議室開展了首個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觀看了南京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新聞直播。學院黨委副書記韓__,各學生社團的主席、中干、干事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

上午10點,參加活動的所有同學觀看了黨和領導人出席國家公祭儀式的現場直播。期間,全場同學向遇難者以及為民族抗戰而犧牲的先烈默哀一分鐘。默哀氣氛莊嚴肅穆,伴著窗外的防空警報以及汽車的鳴笛聲,在場所有的同學都深受感染,深切體會到了民族凝聚力和國難當頭同仇敵愾的民族氣節。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現在的中國已經有能力保護人民的利益,任人宰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活動中,韓__副書記與大家一起學習了有關國家公祭日的知識。他簡要介紹了此次國家公祭日的設立過程與程序,闡述了我國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他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為闡述了我國設立公祭日的重要意義。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國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加強與世界交流與溝通的需要。這是順應人民意愿、開拓政治平民化的一大步,也是我國維護世界和平之心愿的集中體現。他強調,今天的祭奠不是在倡導民族復仇,而是提醒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忘民族的悲痛,不忘歷史的悲劇,勇于承擔民族和國家復興的重任。韓副書記對我院學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他鼓勵大家提高政治敏感性,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不傳、不信有損黨和國家形象與人民利益的信息,不做有損黨和國家形象與人民利益的事。他要求同學們要有政治意識、擔當意識、踐行意識,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要求大家活動結束后,嚴格要求自己,發奮學習,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最后,韓副書記帶領大家一起宣誓:“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珍愛和平,勇于擔當,奮發圖強,立志復興,圓夢中華!”

整個活動使在場所有同學深受感染,大家一致認為南京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雖已結束,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不是宣揚復仇情緒,而是倡導大家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關于紀念的心得體會篇10

一二九運動爆發以后,斯諾與海倫多層次、多渠道地聯絡英美媒體,以引導國際輿論支持學生運動,推進運動持續發酵。斯諾本身就是紐約《太陽報》《每日先驅報》等媒體的駐華記者。同時斯諾夫婦不斷加強與《密勒氏評論報》《芝加哥每日論壇報》《亞細亞》雜志、合眾社華北分社及北平路透社的聯絡。另一方面,李敏、黃華、黃敬、陸璀、張兆麟等學生為斯諾夫婦提供學運動態的第一手信息,這也使英美媒體更愿意從斯諾夫婦處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胡佛研究所收藏了斯諾、海倫與學生在一二九運動期間大量英文書信和報信字條,但部分紙條由于手寫字跡難以辨認,而且學生們英語掌握程度不一,并存在化名、代稱、縮寫的情況。例如海倫的主要報信人李敏又稱Matsuhara;黃敬的稱呼有Willy、David、Yu Chi-wei;黃華的稱呼有王汝梅、W;史沫特萊的代稱為Ariyoshi、AS或A;宋慶齡的代稱為Suzie;海倫和斯諾的代稱分別為Hirota與Doihara。為此,海倫曾寫下《學生運動筆記》《黃敬書信筆記》,對其書信進行了簡單介紹。同時,斯諾和海倫注意掌握國際輿論的變化。海倫收集了1935年到1936年大量英美媒體報道學生運動的剪報,僅路透社關于一二九運動的通訊就達上百份。

為了搶占輿論制高點,12月9日當天,斯諾立即向外國媒體傳送報道。12月10日,《每日先驅報》發表《三千北京示威者力促反抗,城門關閉,“我們是日本殖民地嗎?”》。12月12日,在斯諾建議下,龔普生、龔澎等學生在燕京大學臨湖軒召開外國記者招待會,介紹學運情況。一二·一六游行的第二天,斯諾也順利地在《每日先驅報》登載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九運動前后斯諾夫婦及其友人對于學生運動的報道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否認學生運動與中共的關聯,強調學生運動的自發性。直到1936年7月,海倫在《亞細亞》雜志發表的文章中仍強調學生與任何黨派沒有聯系。這里存在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雖然與斯諾夫婦接觸過的姚依林、黃敬皆為中共黨員,黃華與陸璀等學生也在1936年1月相繼入黨,但是他們都向斯諾夫婦隱瞞了政治身份,斯諾夫婦始終不知學生與中共的聯系;第二種可能性是斯諾夫婦猜測或逐漸了解學生骨干與中共的聯系,但出于某些原因,在輿論上需要強調學生的自發性。從材料推斷,第二種可能性較大。1936年3月海倫在向胡蠻介紹學運近況時提到:“許多學生深入冀南農村,還有其他人加入紅軍——當然是秘密地?!笨梢蕴街怪Z夫婦至少在1936年3月知道學生入黨的事實。而且處于新聞風暴口的斯諾夫婦對于中共與一二九運動的關聯沒有敏感度的可能性較小。他們對學生運動自發性的強調有出于與對手爭奪國際輿論話語權的考慮,并通過此方式保護學生。

學運爆發后,日本方面指責一二九運動的背后有政治勢力暗自推動,極力引導國際輿論懷疑學生運動目標的單純性,并給予國民政府壓力。12月10日,日本駐北平武官高橋坦接受國際媒體采訪。厄爾·利夫及斯諾分別在天津《華北明星報》以及紐約《太陽報》報道了高橋坦的采訪,并且陳述內容一致。高橋坦警告北平當局,學生游行已違背了《何梅協定》。他認為領導學運的積極分子出自于有共產主義傾向的國民黨分子,因此把學生運動歸因于“壞” 國民黨的陰謀。而“壞”的國民黨與“好”國民黨的區別在于是否與共產黨合作。對此,斯諾特別在評論中聲明學生運動“幕后沒有操縱”。他說:“對學生領袖的訪談中沒有發現學生背后有任何權謀操縱的線索……記者通過與5到15人的學生松散小組以及與學生會負責人的聊天中獲知, 示威和目前的運動是學生自發的,出于愛國的動機,學生既不支持國民黨,也不支持共產黨人和日本人。”1935年12月13日,海倫在向《密勒氏評論報》發送新聞稿時,也向鮑威爾強調了學運的自發性:

請把照片還給我。我從學生那里得到他們, 他們相當難找到。 這篇報道是通過目擊者進行完整闡釋的,我見證了一二九當天的全過程……我認為, 登載標語是分析這一運動的最好方法。這是一場自發的學生起義, 這場運動有左翼學生參加,但他們純粹是業余的。學生運動還在不斷發酵, 我可以給你更多的細節……

緊接著,1935年12月19日,鮑威爾在《芝加哥每日論壇報》發表文章分析冀察政權對學運的態度。鮑威爾批評“日本傀儡”宋哲元指控共產黨正在推動最近學生示威反對華北自治的運動。1936年1月21日,海倫再次向鮑威爾說明:“中日勾兌反對左翼反對派的行動將會開始……如果把學生作為中共黨員而關進監獄, 這將是相當可悲的, 因為他們已經刻意避免成為某具體派別的成員, 避免違法和被斬首, 并試圖保持獨立的法律斗爭。”

1936年1月,北平學聯和天津學聯共同組織了“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一二九運動由學生運動向民眾運動轉變。與斯諾、海倫熟悉的學生大多加入了南下宣傳團的第三團。該團由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朝陽學院等校學生組織,領導者為黃華和清華大學蔣南翔。南下途中,黃華等學生在返校取錢時把消息傳遞給李敏,斯諾夫婦主要從留守學校的李敏處獲知宣傳團的消息。1936年1月11日李敏給斯諾夫婦的信中寫道:

我收到了村里那些同學的來信 (黃華帶回了信)。他們告訴我, 他們對村民們的反應感到滿意, 一些村民聽到學生們說的話就哭了。學生們演的戲劇也收到良好效果。學生們唱了工人之歌等歌曲……這個團體的成員超過五百, 包括天津和北平的學生。他們現在正沿著保定鐵路行進。固安的城門被二十九軍關閉了。然而, 這讓他們有機會在鄉村集市上遇見更多村民。

1月14日,第三團抵達高碑店后,被軍警圍困并強制返校。16日,第三團在燕京大學開會決定成立一個永久性的青年團體。18日,李敏對斯諾夫婦說:

第三團的學生已經成為一個永久的組織, 名為中國青年救亡先鋒團。在這個組織中, 他們計劃閱讀社會哲學和經濟學的書籍, 以增加他們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了解。更成熟的成員將被選入其他一些組織(機密, 不要發布此消息)。

這里李敏提到的“其他一些組織”可能為共青團或者中共。同時,第一、二團在南下過程中也組成了抗日青年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2月1日,中國青年救亡先鋒團與民族解放先鋒隊合并,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海倫、厄爾、鮑威爾對南下宣傳團的活動作了連續報道?!度A北明星報》分別于1936年1月1日、3日、4日、5日、6日、12日、13日、27日報道了南下宣傳團的活動進展。海倫于2月22日在《密勒氏評論報》發表《宣傳戰爭及以后》,報道了學生在南下宣傳時的困境,并在文中穿插了學生在農村活動的五張照片。鮑威爾在1月4日的《芝加哥每日論壇報》將平津南下宣傳團形容為“兒童十字軍運動”。他在題為《中國學生向日本發起討伐:數千人參與長途跋涉的大朝圣》一文中描述:“一支包括二百余學生的朝圣先鋒隊, 今天離開北平徒步去中國首都南京, 抗議政府容忍日本滲透華北。明天早上還有四百人將會陸續跟進, 類似的規模將持續在每天早上增加, 直到幾千人行進在路上。北平學聯計劃派遣3.7萬名學生進行這次朝圣, 以避免亡國。就像著名的兒童十字軍運動一樣, 成千上萬的男孩和女孩, 充滿了深厚的激情、責任感和愛國心, 開始了類似的運動”。鮑威爾用“朝圣”“兒童十字軍運動”等西方讀者更易理解和想象的方式進行比喻,以擴大傳播和影響。

除了關注北平學生運動發展動態,斯諾、海倫也密切觀察天津、上海、廣州等全國其他城市學生救亡運動的情況。根據美國楊百翰大學收藏的書信檔案,斯諾、海倫在一二九運動爆發后與身居上海的史沫特萊保持著緊密聯絡,并向其傳遞北平學生運動的最新消息,史沫特萊也將上海的學運發展告知斯諾夫婦。如1935年12月18日,史沫特萊在致斯諾的信中,將北平學生一系列游行活動比喻為“一個長距離的高爾夫大百發球桿(Big Bertha)”,形容北平學生運動引起上海學生及知識界的強烈反響。同時,史沫特萊是斯諾夫婦與宋慶齡在一二九運動期間的聯絡人,斯諾夫婦通過史沫特萊向宋慶齡轉遞書信,匯報一二九運動的最新發展情況。再者,史沫特萊把從斯諾夫婦或學生處獲取的信息發送給美國共產黨中國局領導下的中國人民之友社(American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1936年1月至7月,中國人民之友社刊物《今日中國》連續刊載關于一二九運動的評論文章或新聞報道。

一二九運動期間,斯諾、海倫對國外新聞媒體的聯絡也并非是一帆風順。對比斯諾報送給《每日先驅報》的報道與實際刊出的新聞可以看出,斯諾關于一二九運動的大多數新聞未被刊登。即使刊登,其內容也被大量剪裁。學生南下宣傳后,海倫完成了一篇總結學運的評述,希望發表在具有影響力的《亞細亞》雜志。1936年2月6日,海倫給《亞細亞》雜志主編威爾士寫信說道:“我希望所附的一二九運動的文章是可用的。你可以隨意編輯或裁剪它, 而不用咨詢我……第十七號圖片, 相當令人興奮。平津南下擴大團的學生們報告說,農民們正在被啟蒙, 學生們得到了農民驚人的回應。這在中國鄉村是一個非凡的場景?!?936年3月19日,海倫再次給威爾士去信:“這個學生運動也許并不重要, 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新革命時期開始的記錄。五四運動開始的中產階級革命, 現在已經完全結束了。現在很多人都在仔細研究這個運動的起源和政治基礎。比如公使館和中國專家?!?/p>

但是,縱然與斯諾、海倫相熟,1936年3月31日威爾士還是以“大量報刊已經對此報道”為由婉拒了海倫的文章。他表示:“我們必須繼續努力觀察未來的發展趨勢或由此引發的更大的事件?!?月3日,威爾士再次致歉海倫,表達他“仍然對學生運動的更深的影響和未來的可能性感興趣”,但是希望作品能夠順利轉投別處。目前沒有發現海倫對此的回應信件,不過在4月24日,威爾士的態度又出現轉折,告知海倫“這篇文章的修改完全符合我的批評意見……我將盡快使用這篇文章”。威爾士將海倫的原標題《中國的學生革命》改為《起義的學生》,排在1936年7月刊予以發表。

一二九運動是斯諾、海倫通過其人際關系影響中共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起點。1936年以后,正是以斯諾、海倫為代表的跨國記者、學者、技術人員、外交人員在中國與世界的頻繁流動,推動中共由點成線、由線成網地編織起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人際網絡。同時,這一跨國群體活躍在太平洋國際學會、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保衛中國同盟等跨國組織之中,為中共爭取國際輿論、國際援助支持,并深刻影響了英美政府對華政策。

73823 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