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1
現代人如果不上網,好象顯得有點落伍了。但現代的網絡時代好象也顯得有點落伍了,這種想法好象很矛盾。其實,這就是《易經》的道理,任何事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害的一面,關鍵是如何面對?最近的二年,我將業余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上,從中醫養生,易經的研究,佛法的學習和體驗等。
這二年的變化不但影響了我的工作,還影響了我的健康和家人。當然,這些影響是積極的。而且,二年的學習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心態,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主見,智慧的源泉從此打開了。
我現在對自己的兒子說,“我的命運不如你好,但反過來說我有幸運有這么豐富的人生,你可能沒有機會經受這種磨礪了”,兒子還太小,雖經常聽我談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似懂非懂。
說到天資,我的二位姐姐是極力夸張我的,說我小時候就很聰明,我自己卻感覺不到。雖說從小學到大學,我是那種不太想讀書但又很順利的人,但面對出生在農村的命運,我又不得不要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是,大學畢業后,我卻分配在縣城的一個小單位,對于那時我認為“懂事”的我來說,感覺根本沒有人生的機會。無意中我看到一本《深圳青年》,我和同學借了400元錢闖蕩深圳,也許我出生農村的淳樸和責任感,加上我自己天生的領悟力,我在深圳雖沒有發財,但總算有了自己的家,也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
深圳的'創新精神激勵著我不滿足于現狀,加上在日本公司的那種壓抑感覺,雖說日本老總很重視我,但還是無法使我對公司產生歸屬感,放棄了很好的條件去和同學一起創業,結果命運給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將我從天上打到了地下,那種感覺正如南懷瑾老師所說的“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一人”,我確實感覺到“死過一回了”,當然那只是精神上的感覺,生活上并沒有那么可怕。
也許正如一位法師所說,我這個人和佛有緣,佛為了使我接受佛法,在我命運最痛苦的時候讓我接觸到了佛法。人生的道理正是如此,沒有經歷磨難,哪能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呢?正如中國一樣,沒有近代百年的災難,可能還不知道中國龍要沉睡到什么年代?
中國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你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養,你就能吸引有道德修養的人,也可以通過有道德修養的行為,改變周圍的有良知潛力的人。一個社會的改變,是通過一少部分人群的改變再到一個大人群的改變,最后到整個社會的改變。我們佛法修行的人在一起談論道德時,感覺到很快樂,那些有錢的人在談論物質享受時可能會很快樂,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到底誰最快樂呢?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2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泵髑逅枷爰翌櫻鬃谝驳溃骸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币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著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意味著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3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4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本褪钦f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5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閑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么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么。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欲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圣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6
今天的《品德與社會》,我們班挑選了幾個同學來講中華傳統文化。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節的由來”。
“年”的甲骨文寫法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學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聲?!毙∽瓕ⅰ叭恕弊钟炞優椤扒А绷?,因而許慎用了次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昂獭笔枪任锏目偡Q,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要象征著取得谷物生產的大豐收?!澳辍弊窒旅娴摹叭恕弊钟肿骱谓忉屇??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小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谷子的樣子。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我國還有許多傳統文化,如”臉譜“、”剪紙“、”風箏“、”糖葫蘆“、”太極圖“、”象棋“……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7
世界上的文化萬萬千千,唯有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才會愛的刻骨銘心、矢志不渝。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歷史使命,也是我們新一代非常重大的任務。
傳統文化是什么,我說是琴、棋、書、畫、花、酒、詞、筆墨丹青,是孔子的仁、是老子的道、是墨子的非公、是君子的自律、是愛國志士的鐵骨錚錚……
當今國外的文化潮流通過越來越發達的網絡技術,大量外國的好好壞壞的文化都洶涌而至。我們身邊出現了可樂雞翅、出現了憨態可掬的圣誕老人、讓年輕人喜愛的西方情人節,在紅酒、咖啡之中我們是不是在迷失?是不是在失去?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年輕人心中那個角落?……突然我驚醒,我有些悲哀,悲哀后是頓悟。我認為國外的文化我們也需要篩選,熱愛外國優秀文化不應該是一種潮流而應該是一場持久的欣賞和合理的學習、吸收,從而為我國傳統文化發展注入新的血液,繼續勃勃生機的為人類文明做貢獻。
年輕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因為會英語、也不是因為會背唐詩,而是會扎根優秀傳統文化還會用這份自豪感去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從而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給充滿誤解、隔閡、迷失的世界看一下,一起創造我們需要的真誠的愛。
我愛傳統文化,我會努力地用行動實現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8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樣,世界文化大家庭才能健康的多元化發展,才能始終生機勃勃。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每當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煮餃子,放鞭炮,大街上充滿了年味,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各式各樣的對聯,大福字,喜氣洋洋的,放完鞭炮回屋吃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多么享受。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然而,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人們越來越重視洋節日,什么圣誕節,情人節等等。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我覺得應該為此做點什么。
現在對待傳統節日,人們往往走走形式就完事了。這種情況怎能不令人擔憂,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蘊含著無法估量的智慧勞動成果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9
暑假里老師布置了一道暑假作業:記一次外出游玩的經歷。我和好朋友莉莉商量去家附近的一個古鎮上游玩。
在一個晴朗天里,我倆出發了。這個古鎮在幾十年前一直都是通商貿易往來的重要渡口,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渡口消失了,古鎮也被打造成了旅游文化集散地,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剛走進古鎮,就發現來來往往的游人已經布滿了街道,看來大家都喜歡在假日里來這里玩。一家商鋪門前站了許多人在圍觀,原來是一位老先生在現場寫春聯,雖然還沒到春節,但是老先生的字蒼勁有力,贏得了很多游人的喝彩。我倆趕緊拿出相機照下老先生寫字的場面。再往前走,熱鬧的鑼鼓聲傳來,我倆擠進人群,原來是川劇社的演員在表演變臉,只見不同的臉譜在演員動一下之后就會變化,大家都禁不住喝彩起來,我倆自然不會忘了留住這個精彩的瞬間。一家小店的門口掛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風箏,店主還在屋里自己做風箏,我倆從來都沒有見過風箏是怎么做的,就在旁邊靜靜的看起來。
不知不覺中,時間悄然流逝,我們的相機的內存都快用完了。在古鎮上,我們發現了許多的傳統文化得以在這里展現。我倆決定,回去寫游記的時候,一定把這些照片也打印出來,帶給班上的同學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讓這些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10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而讓中國成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傳統文化,我一定將這民族的瑰寶發揚光大,讓其源遠流長
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有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等。有民間藝術如:京劇、國畫等。還有風俗習慣:春節、元宵節、鬧花燈。但是我卻對剪紙情有獨鐘。
我的奶奶是個剪紙高手,所以我對剪紙非常熟悉。奶奶會剪出姿態各異的小動物,和一些奇花異草與一些人物圖案,剪刀只要一到了奶奶手里,不一會,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畫就完工了,每到過年的時候,奶奶就會把已經剪好的圖案,給街坊四鄰們當窗花。比如那小兔子,渾身是紅色,長長的耳朵,在輪廓線里還剪出了許多的小齒,很像小兔子的絨絨的毛。旁邊還裝飾著舞動的小花,要多可愛有多可愛。
我看奶奶剪,不禁的好奇心其,也想學一手??墒羌舻兑坏搅耸掷?,卻不聽指揮了,不是剪掉了胳膊,就是剪掉了腿。急的我把剪刀一摔,說:“我不學了”。這時奶奶走過來說:“剪紙是一門奇特的藝術,只有平心靜氣,勤學多練,才能掌握它,心浮氣躁的人是學不會的?!?/p>
在奶奶的指導下,我終于剪出了一個粗線條、四不像的小動物。但是我還是很高興,我心里想:“只要功夫真,鐵杵磨成針”。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而讓中國成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傳統文化,我一定將這民族的瑰寶發揚光大,讓其源遠流長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11
今天,我從“嘉一”學習回家,就馬上打開電腦,找起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我一打開傳統文化的資料,就出來了許多傳統文化。比如:筷子。中國象棋。風箏。十二生肖剪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劇臉譜,中國結。所以我花了一個京劇臉譜,中國結太難畫了,就叫媽媽買了一個。
媽媽買的中國結非常特別,很好看。中國結是用兩條線編成的,外面一圈是紅色的。里面一圈是黃色的。而且,中國結下面還有一個接一個的京劇臉譜。第一個是紅臉的,第二個是藍臉的,第三個是白臉的??其中最有趣的是那個黑臉的。我問:“小姨他叫什么”小姨說:“你看他的臉黑黑的,一看就知道是包公”。我又問:“小姨,為什么他是包公”。小姨說:“你看,他額頭上有個月亮,這就是包公?!蔽衣犃诵∫淘捪耄哼@些臉譜可真有趣?。?/p>
以后哦,我一定要多看京劇,了解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里,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斓介T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竄了。
從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精選篇12
端午節到來的時候,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以前我不懂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后來媽媽告訴了我端午節的由來,讓我明白了端午節的一些列活動是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風俗,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決定:今年向媽媽學習包粽子。
我坐在媽媽的旁邊,看她是怎么包粽子的。媽媽首先拿出三張翠綠的蘆竹葉子,把它們錯開疊放在一起,然后拿住葉子的兩端,一轉,葉子就圍成了一個漏斗的形狀了。然后媽媽左手握住漏斗的下部,右手往漏斗里加米,米中間加入一顆蜜棗,最后用筷子壓實米粒,再把漏斗上方的葉子蓋下來,把多余的葉子擰到旁邊,漏斗的頂部就形成了類似于三角的形狀,媽媽再把一根棕繩纏在角上,一個可愛的粽子就包好了。看著媽媽熟練的手法,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包起來。拿著葉子轉成漏斗狀,可一不小心,葉子就破了,媽媽告訴我要控制好力度,我換了張葉子繼續,在漏斗里放上糯米,準備把上方的葉子蓋下來,卻怎么也蓋不住,原來是米放太多了,我趕緊把米弄出去一點,經過一番忙碌之后,我終于包好了一個粽子。雖然看起來沒有媽媽做的漂亮,但是這也是我辛苦學習的成果。我又繼續包起來,手法也越來越熟練了。
看著滿鍋冒著香氣的粽子,我想我一定要告訴我的小伙伴們:我學會包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