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1)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近年來,我們有幸接受越來越多的感恩教育,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要進行道德教育就無法離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要和諧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去“人定勝天”。我們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感恩大自然賦予了與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萬物。有了這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贊美天地、贊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人類長久生存的金鑰匙。1988年,75位諾貝尓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問題,只有孔、孟學說。這些世界頂尖級的人物,懂得我們中華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大道,而我們更應感念祖恩,以中華文化之精神,重視我們的地球,重視我們的家園。
念及恩情,大莫過于父母的生養之恩?!按髳蹮o疆”、“大道至簡”、“大恩不言謝”;要真知和踐行感恩,莫過于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么很難相信他能對別人真誠。沒有真誠就談不上信用。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本褪歉嬖V人們要從真誠開始,自立于社會,成就于和諧,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于至善。孝,要有一體的觀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體的觀念落實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們從對父母開始盡孝心,然后推廣開來,對兄弟姐妹、對所有的親人也有這樣的愛心;對老師同學、對領導同事、對社會大眾,不管到哪里,都用這種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愛。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懷,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續,不僅愛現在的大眾,還要愛未來的大眾。我們要關照未來,不能因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孫未來的資源糟蹋了。如果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大自然的資源被破壞,將來吞咽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子孫后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長久發展,就要對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社會??鬃拥拈T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謂“忠恕”?盡已之為忠,就是要竭盡自己之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認真對待工作,處理好各種關系,就能夠“團結干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會,成就于和諧。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2)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3)
是誰,踏蓮塘微微蕩漾?是誰,觀園內興衰炎涼?
是誰,望鏡里白發千丈?是誰,泣九州英靈彷徨?
風一更,雪一更;云一晌,雨一晌。經典走過千百年風塵起落,滄海桑田,情懷不改。它是每個人心中的圣地,溫馨祥和,寧靜雅致。它也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花園,熔煉人間萬象。上下五千年,多少名公繹思揮彩筆,妙手著文章!
經典,須我們,也須這個時代,來傳承。
古今多少文人,苦心孤詣,執著地持筆,用心、骨、血,去換回夢的真實。一個出口成章的世界,是多么令人向往。多么希望能生在那個時代,能與同道一起,舞文弄墨,游山玩水,觀睢園綠竹,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經典的傳承,也被發揮到極致。
中國古代經典,無論詩詞文賦曲小說,都有一獨特之處,即宇宙意識,納乾坤于一草亭,將人生、自然、時代、歷史、思想與生死融入短小篇章。其中一絕當推《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曾盛贊:“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但是如今,人們與經典分別太久了。我們追求名,追求利,追求生命的延續。心中那片圣地,也因未嘗得到經典的洗濯,而蒙上淡淡的塵。時代在加速,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娛樂的多元化,讓我們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經典的深沉內涵。海格德爾說:“世界不能再向焦慮者提供任何東西了?!痹谶@種時代背景下,經典的傳承,彌足珍貴。
聽父母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無論文理,皆可為詩,真是羨慕。當季節的蓮,無法隨時光零落時,也許只有心中的蓮,可以不分彼此,盛放如初。這種無量禪境,也許只有傳承經典之人方能體味。佛曰:“緣深則聚,緣淺則分。萬法隨緣,不求則不苦?!眰鞒薪浀渲耍幸环N信念,甚至信仰,雖不必逃離人間煙火,當必須看清這個時代,少些瘋狂的追求,以安靜從容的姿態,笑看人世轉變,看今日離枝的落葉,成了明日枝頭的翠綠。
雨窸窣滑過輕柔的夜,燈光編織一道朦朧的簾。這樣的日子,適合捧一本經典,倚窗靜閱。沒有世事紛擾,拋棄一切雜念。
乾坤間,我們當有自己的草亭。擺脫泛娛樂化的狂歡,我們還可以端然兀坐,靜味經典,在斜陽影里,陶然忘我。用心,來傳承經典;用心,在繁蕪人生途中,傾聽時光深遠。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4)
一名90后女孩鐘嗣源因熱衷于傳統文化,立志做一名傳承者,決定畢業后去玉皇觀做一名道士,投入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事業中去,這是當今社會十分罕見的事了,如今互聯網信息技術發達,人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關注傳統文化的人反而減少。但中華文化需要傳承者!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智慧的結晶,是古人們總結傳承下來的道德準則。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等思想,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依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明道理,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悟人生。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如今,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萬圣節等各種各樣的西方節日在國內興起,反倒是一些傳統節日無人問津,各種崇洋媚外的行為不斷出現,試問有誰還記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位90后女孩能夠不忘炎黃子孫的使命,投身于傳承傳統文化的事業中去是她強烈責任感的體現,但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責任,這是我們14億中國人共同的責任。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它自身的傳統文化,才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走向興盛,一個民族只有擁有其自身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協作,發展該民族。
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鐘嗣源放棄了似錦前程,將自身奉獻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她犧牲了“小我”以實現“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當然,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有多種,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樣做一名道士。鐘嗣源應當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創新式地傳承傳統文化?,F今的經濟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當下需要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創新型地傳承。鐘嗣源身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可選擇自主創業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企業。讓傳統文化與經濟相結合,也許會有不一樣的傳承效果。在很多時候,大膽創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趨更為有效,在文化傳承方面更是如此。她可以在發達的互聯網領域適時的創業,讓傳統因素與互聯網因素相碰撞,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也許會有更大的火花。在一邊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創新文化,是值得選擇的更好的傳承方式。
中華文化需要傳承者,我們便是這眾多傳承者的一員,我們應該始終不忘作為炎黃子孫的使命,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使民族興旺起來,使國家強盛起來,使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們的傳承之下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5)
古語曾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晉文公設立寒食與清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心護主,后來在民間慢慢發展為祭祀、掃墓的習俗。
但是,就在中華文明一代代的傳承過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呢?
清明節在民間流傳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紀念前人所留下的偉大功績,讓子孫后代世世代代記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靈。但并不少見的是,每年的清明節,在公墓前,玩手機,高聲談笑,甚至奔跑打鬧的年輕人都不在少數,這樣的“掃墓”真的能達到“紀念”“懷念”的效果嗎?——從什么時候開始,連清明節上墳的習俗,都已經成為了一個走過場的形式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連清明節去掛社、掃墓,都像是完成一項一年一次的任務,而非真正懷有崇高的敬意去緬懷逝者,那么在這么多年的傳承后,清明節的掃墓是否已經變了味兒,成為當代人表達敬意的一種“作秀”方式呢?
如果連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這樣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的傳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極了一個笑話,它們又還存在什么意義呢?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來的只有這樣毫無意義的“儀式感”嗎?這樣已經近乎于沒有意義的事情被堅持下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無非是人們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掃這一回墓,便會落得他人口舌,落下個不孝子的名聲。在我看來,不抱感情的掃墓,與不去,根本就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孝與不孝也根本就不該從這些繁瑣的儀式上去判斷,真正的孝該落在實處,而不是在逝者已去過后來惺惺作態。
退一萬步講,逝去的人們就真的希望看到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孫不抱任何傷感、任何悵惘的過這么一個過場,做這么一次秀,真的會高興、會感到慰藉嗎?恐怕未必吧?不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過知道清明來歷的又不過只有寥寥幾人。
除了清明節,變味的傳統節日比比皆是——緬懷屈原的端午節,淪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盡;闔家團圓的新年,年輕人卻紛紛抱著個手機在手機上搶“紅包”,把本該陪伴的親人冷落在一旁。
這樣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是我們、是中國人想要傳承下來的嗎?歷史感的厚重,就這養被歲月的銼刀一點點磨平,銼去了。在快節奏的當代生活里,繁雜的禮節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這些禮節的同時,卻也失落了許多本該被保留下來的美好情感。
變味的傳統文化是否傳承下去,這個問題,我想,還需要更多的人逐漸重視起來罷……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6)
曾經有報道說,有記者到曲阜看到滿街都在賣《論語》,就采訪當地的老百姓,他們說,那些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看的。可見,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紀念品,并沒有對內容感興趣,并沒有當文化典籍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為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
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眾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淀的中華美食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已經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歷史長河中永遠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開啟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面對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汲取還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還有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實做到古為今用,使其更為豐富、更加多樣。
讓我們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7)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說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F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于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于腦后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鉆研十余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8)
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而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更有責任傳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
從古至今,青少年人才輩出,古代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到了現代,更是有獨自照顧癱瘓養母十二年的孟佩杰,在他們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中華文化的縮影。他門的心都是最美的。孟佩杰照顧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養母十二年,十二年,難以想象十二年中她上如何用她稚嫩的肩膀撐起這個家??墒?,她從來不說苦不說累,沒有一絲怨言。她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人嗎?
其實,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只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笔前。赖戮褪遣卦谠邳c點滴滴的小事里。在生活中我們應樹立起我們的榜樣,樹立自己的理想,積極學習,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詮釋美德,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我們的美德感染更多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美德的化身。青少年時期是我們一生中的黃金階段,也是我們性格形成的階段,我們更要挖掘自身的潛能,開發自己的優點,讓自己的優點變成一種美德?!皞鞒袃炐阄幕?,爭做美德少年。”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多的是要喚起我們心中的美德。時間匆匆,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心中的美德。我們要努力,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要讓自己的美德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發光。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9)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指的是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總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托、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正因為有了中華傳統文化所營造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發展狀大有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為了把握文化根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園,國家天下的興盛與衰敗,是每一個老百姓義不容辭的責任。
青少年要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敗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囯家的認同,培養愛國的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做一個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
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睘閷W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小學階段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搓,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騖求知問學。
同學們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也是世界文明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感到自豪!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10)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風采,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她魅力無窮,價值無限,我們有責任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她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營養,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她讓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岳母刺在岳飛脊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讓一代又一代的兒女懂得了什么是對國家忠誠;李密在《陳情表》中深情哀婉的.哭訴,讓世世代代的子孫明白了什么是對長輩的孝敬;“頭懸梁,錐刺股”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季布的一諾千金,讓后代懂得了“誠信”的重要性;孔子、孟子、王陽明、張居正等先賢留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智慧。傳統文化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滋養著我們的民族。我們要珍視她并把她傳承下去。
但是,在當今外國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傳承出現了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西洋風,他們淡忘了李白、王守仁、張居正、于謙等人;他們淡忘了那清新自然、那沉郁頓挫、那豪放飄逸的詩風。對他們而言,傳統文化正在漸行漸遠
在埃及和韓國爭奪我們造紙術的發明權時,在我國的馬頭琴成為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中華民族的子孫該何去何從?我們的文化正被別人以非暴力的方式任意踐踏,當下又該何去何從?我們應該在情人節的玫瑰中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了!
想起一句名言:忘記就等于背叛。我們應當守住中華民族的瑰寶,讓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她在新時代里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