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節氣風俗有哪些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霜降時節氣候多變
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但要注意應適量而止。
據記載,霜降吃柿子還與朱元璋有一段故事。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的時候,天下動蕩,戰火四起,家中十分貧困,他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于是被迫四處行乞。
一年霜降節,朱元璋已經兩天沒吃飯了,此時他被餓得兩眼發黑,四肢無力,一陣眩暈。當他跌跌撞撞來到一個小村莊時,頓時眼前一亮,發現村邊不遠處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想定是老天爺恩賜,不讓他餓死。于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吃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兒撿回了一條命。而且神奇的是整個冬天,他沒有流鼻涕,也沒有裂嘴唇。
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年霜降節領兵再次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百感交集,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沒有被餓死。他仰望著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樹,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爬了上去,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并封它為“凌霜侯”,這才依依不舍地離去。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后,就逐漸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2、霜降吃鴨子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
在閩臺地區,他們認為適合秋季進補的食物就是鴨子,所以一到深秋特別是霜降時節,鴨子都會銷售的非常好,甚至出現售空的情況。不少賣鴨子的店也會在廣告上寫上霜降來臨的字樣,提醒大家去購買鴨子。
3、霜降吃牛肉
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鴨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例如廣西玉林,這里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卜,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山東農諺更有意思: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磥磉€真是吃什么的都有啊。
4、霜降賞紅葉
除了吃,其實霜降還有很多好玩的項目?!八~紅于二月花”。
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
大家一般都外出登山、欣賞美景。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云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5、霜降賞秋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古人贊美霜降美景的詩詞數不勝數,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八抵畷r,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尤其是南方地區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
種種趣味盎然的霜降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情感,同時,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霜降節氣的風俗習慣其實和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南北差異也很大,這也許就是山河壯闊的魅力。
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霜降節氣的含義是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意思,“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霜降節氣反映的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
霜降節氣是第幾個節氣
霜降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六個節氣。
霜降物候現象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將霜降分為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此時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樹葉都枯黃掉落;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中。
霜降農事活動
霜降節氣后,冷空氣活動愈加頻繁,晝夜溫差變大?!八怠惫潥馀c“降霜”無關,并不是進入霜降節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的。
氣象學中也并沒有“霜降”的概念,一般來說,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