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樣,都代表著季節的開始。在古代立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甚至還有比較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為了“祭冬神”。
當然立冬的意義不只有這些,中國的農業發展比較強大,最早的時候農業是中國經濟命脈,為了更好耕種所以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讓人們可以依據節氣進行播種豐收。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過了立冬之后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起來。尤其是北方地區會下雪,而南方地區也逐漸變冷,在過去人們會在冬天到來之前存儲足夠的食物度過漫長的春天,當然現在沒必要了。
立冬由來
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桿測影)測量日影長短。日影最長、太陽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覈糯鷮⒘⒍譃槿颍骸耙缓蛩急?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贝斯潥馑呀浤芙Y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物候現象
立冬,意味著萬物開始進入休養、收藏的狀態。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
立冬三候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此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各地溫差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大,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立冬后,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
北方的許多地方早已是風干物燥、寒氣逼人。在南方有的地區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我國嶺南的南部與北部溫差較大,冬季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極少降雪。
按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標準,候平均溫度10℃以下算入冬,我國海南在以氣溫變化劃分的立冬標準上,屬全年無冬。
立冬的花
1、梅花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節開放,與蘭、竹、菊并稱為“四君子”;還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2、山茶花
茶花花期較長,從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開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因其植株形姿優美,葉為濃綠綠而光澤,花形艷麗繽紛,而受到世界園藝界的珍視。茶花的品種極多,是中國傳統的觀賞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貴花木之一。
3、紅花羊蹄甲
花期十一月至翌年四月?;ù笕缯?,略帶芳香,五片花瓣均勻地輪生排列,紅色或粉紅色,十分美觀。
4、臘梅
冬末先葉開花。蠟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綻蕾,斗寒傲霜,表現了中華民族在強暴面前永不屈服的性格,給人以精神的啟迪,美的享受。它利于庭院栽植,又適作古樁盆景和插花與造型藝術,是冬季賞花的理想名貴花木。
5、一品紅
花序數個聚傘排列于枝頂;總苞壇狀,淡綠色,邊緣齒狀5裂,裂片三角形,無毛。蒴果,三棱狀圓形,平滑無毛。種子卵狀,灰色或淡灰色,近平滑;無種阜?;ü?0至次年4月。
6、瓜葉菊
花期1-4月。瓜葉菊的花語是:喜悅,快活,快樂,合家歡喜,繁榮昌盛。適宜在春節期間送給親友,此花色彩鮮艷,體現美好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