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秘書 > 寫作助手 > 熱點文章 >

立秋節氣的注意事項

時間: 欣敏 熱點文章

慎吃寒涼水果。立秋后各種西瓜、香瓜就別大吃特吃,否則會加重體內寒氣。

別濫補。立秋是貼秋膘,進補的好日子。但不可以濫補,食補得以滋陰潤燥為主,可以吃點魚肉、薏仁、菠菜、銀耳、燕窩等食物。

運動別過度。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但別過度,當身體微微發熱,沒有出汗就可以停止鍛煉了。出汗后要及時擦干。

小心肥胖癥。立秋可適當的補充營養,但不能暴飲暴食,別吃太多油膩煎炸食物,否則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

幾類人群不宜貼秋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拼命進補的,需要注意的人群有以下幾種:

脾虛患者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進補。

老年人及兒童

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癥狀嚴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胃丸等。

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立秋氣候特點

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有什么習俗或食俗

立秋節氣的習俗:貼秋膘

1、立秋節氣的習俗: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2、立秋節氣的習俗: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立秋節氣的習俗: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立秋節氣的習俗:吃“福圓”。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

4、立秋節氣的習俗: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立秋節氣的習俗: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钡恼f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6、立秋節氣的習俗: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耖g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7、立秋節氣的習俗: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8、立秋節氣的習俗: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9、立秋節氣的習俗: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10、立秋節氣的習俗: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1、立秋節氣的習俗:沐浴

立秋這天沐浴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沐浴。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后還有“秋老虎”一說,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

12、立秋節氣的習俗: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13、立秋節氣的習俗: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4、立秋節氣的習俗: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意思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秋季到來。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日期是每年的八月七日至九日,其氣候特點是溫度下降、會降雨、有風暴。且在立秋時節,飲食方面應多吃蜂蜜、銀耳、梨、菠菜等具有滋陰潤燥的食物。

關于立秋節氣的習俗有貼秋膘、啃秋、秋社、曬秋、秋收互助、秋田娛樂等。其中“貼秋膘”是立秋最有名的習俗。貼秋膘是因為在夏天時人們食欲不佳體重會減輕,所以在立秋這天人們會做各種肉來犒勞自己,用肉貼膘。“啃秋”的習俗在天津、江蘇、浙江等地都非常流行。在立秋當天人們會三五成群的啃香瓜、西瓜,代表豐收的喜悅。

立秋習俗“秋社”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社日節。在我國古代,土地神被稱為“社”。在秋收時人們會祭拜土地神,所以叫“社日節”。關于“曬秋”的來源。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區的村民因為地形原因會將農作物曬在自家房屋的周圍,慢慢的就演變成了立秋的習俗。

65039 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