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1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焙眉绎L,自古以來就是千家萬戶的一本厚重好教材,你方傳來、我來接力,在千千萬萬個家庭中倍受傳承與守護。
日前,中央文明委授予了300戶家庭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這是一面鏡子,能照差距,也是一面旗子,樹起了文明好榜樣,目的旨在促進一種社會共同遵循,形成一種“輩輩孝、代代傳、家家和”的良性循環。事實上,這需要集小家、集眾人之力傳承、發揚,遞好接力棒,通過一系列的有效形式把這股文明家風吹送萬家,恩澤萬家。
網絡的“天朗氣清”為好家風蔚成風氣營造了一個網傳的良好環境。近年來,國家大力整頓網絡,肅清垃圾凈化污濁,網絡惠風和暢,成為了“倡文明·樹新風”的重要陣地。在網上,有的通過點贊來匯聚能量,有的是分享文明家庭好事跡、好家訓、好美德,有的又是撰寫網絡評論發微博,推動優良家風的廣泛傳播。從11月23日起,中國文明網聯合全國各省會城市文明網共同開展“好家風·網上行”傳遞接力活動,通過“讀家訓”、“展家美”、“寫家書”、“樹家風”、“讀好書”等系列活動,讓好家風風靡了整個網絡,深深影響無數網民。這對于網民來說有的或是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有的或是理論到實踐的直接過渡,而最終的結果定是春風化雨。于此而言,網絡必然就要多些這樣似的“接力活動”,在傳承和遠揚好家風的同時,家庭和網絡文明兼得芳香。
文藝的“百花齊放”為好家風遠揚航行提供了必要的載體。文藝也要堅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精神,作為好家風的傳承載體,去培育和推動更多的文明家庭。文藝的作品多樣多式,諸如歌曲、小品、繪畫、書法、攝影等都可以為好家風的傳承蓄能,以好的視聽效果對受眾產生目濡耳染的影響。12月15日,天津市文藝家走訪文明家庭,根據文明家庭的生活故事為“夢娃”譜寫新樂章,還創作了相聲、書法、攝影作品,弘揚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美德。不僅如此,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12部委部署開展的--年“三下鄉”活動,也要以時代為號召,多些好家風的文藝文化演出、展示等方面的作品,深入家庭、扎根家庭,傳承好家風,引領家庭文明向上。
志愿者的“龐大陣容”也為好家風入腦入心傳輸了強大力量。截至目前,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名注冊的志愿者人數超過2825萬,志愿服務組織在冊登記超過24萬個,這個令人震驚的數字背后卻凝聚了一個個文明的志愿服務。當然好家風的傳承也要作為志愿服務的重要內容。在鄉村學校少年宮當志愿服務的老師,不僅要為同學們上好經典誦讀、科技制作、非遺傳習等課目,也要把崇德向善的好家風、一批文明家庭的好事跡用好的語言、好的聲音教授給他們,讓他們從小沐浴好家風,從小形成孝老愛親、勤儉節約、誠實守信、恭寬仁厚的好品行。讓每一個志愿者擔當好傳承好家風的向導師,發揮好志愿者隊伍的強大力量,好家風勢必能厚植于人心。
家風無限好,傳承正當時。于時代的洪流中,于“中國夢”的催人奮進中,人人共傳承、共遵循、共守護,家庭才會共文明,好家風才有“無限的春光”。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2
《中國好家風》這本書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十五個字概括了中國良好的家風。通過小故事和大道理講述了當代和傳統的結合,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詮釋了中華優秀家庭的倫理文化。
讀了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是《諸葛亮智退敵軍》這篇故事。故事里面寫道當時蜀軍由于軍事上的失誤,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街亭,所以對魏軍的攻勢也是由進攻轉為防守。諸葛亮在西城得知司馬懿準備率領大軍活捉它他。諸葛亮這次來吸塵辦事沒有大象跟隨身邊,只有五千兵馬,而司馬懿有15萬人馬。
而諸葛亮用了一記空城計,成功將司馬懿的15萬大軍嚇退,非常的聰明。
托馬斯也說過。智者寧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發;寧可勉力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尋求慰籍。所以智慧在家庭里面是不可少缺的,智慧可以讓一對,即將離婚的夫妻變成非常體貼他人的好家庭。
在中國好家風里你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慢慢的你也會變成一個對父母非常好,而且富有智慧,勤工儉學的,終于奉獻,不怕恥辱,非常勇敢,非常守信的人。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3
《中國好家風》這本書以“夫妻情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持家有友”“注重家教”等五個方面,通過小故事和大道理講述了當代和傳統的結合,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詮釋了中華優秀家庭的倫理文化。
讀了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是《做人的尊嚴》這一篇故事。這一篇故事中的唐雪嫣看見了一起賣香煙老板偷梁換柱的把戲,而被騙的爸爸并沒有因為老板的強勢而退縮,堅持自己的原則并要求老板道歉。最后老板在證據和眾人質疑中向爸爸道歉了。這位爸爸并沒有因事小而不為。我特別欣賞這位爸爸說的。這名話:“錢是小事,可如果我讓步了,我在兒子心里的地位就垮了。我必須保住爸爸的尊嚴?!卑职终f的沒錯,如果向老板屈服了,他兒子的小小心靈就會種下失敗的種子。
所以家教最重要,無家教無規矩。無論人生的路怎么走,都要保持培養自己的良好家風。
家風好,社會風氣便好,國家風氣也就好了!而如何培養好的家風,曾仕強老師一語道破天機:“家風就是在家里能發揮多少儒家的思想?!鼻Ъ胰f戶來實踐、落實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思想是什么?只有我們了解了儒家思想,我們才能去實踐,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等經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以在我看來,家家戶戶都要開始讀儒家經典。因為只有知道了儒家思想的內涵,我們才能依照經典去行。先知再行,知行合一。
“學而時習之,不易說乎!”把儒家思想學到了,并去踐行練習,一定是快樂的,一定是幸福的,因為家庭和諧了,家和萬事興!所以我說,培養好家風,從讀好經典開始!每天去讀經典,假以時日,整個家庭的風氣必然有大的轉變。
而讀經典在塑造好的家風的同時,是在修養個人,個人好了,家庭才能好。先修身、再齊家,而讀經典是修身最好的方式。古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不讀經典,個人的面目可憎,何以修身,何以養成好的家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毙奚硎切纬杉绎L的本和基礎,而讀經是修身的途徑和不二法門。
為何現在的家風不和,是因為修身不夠,而修身不好,是因為讀經不足。那么讀經不足是什么原因呢?是我們很久都沒有讀經了,不讀經,不知儒家先賢思想,何以踐行儒家思想,何以養成好的家風?現行教育在培養好的家風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看看現在的教育,不管是何等資質,全部用一個標準答案去丈量,學校生產出來的只不過是標準件!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4
中國有句諺語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有點夸張,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個家庭對孩子成長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我們常言“養不教,父之過”,在史書典籍中也有“孟母三遷”的教育故事,這說明了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影響。這種影響,并不是父母長輩所擁有的財富或是人脈權勢導致的,而是父母長輩潛移默化中的一種性格品質的培養,也就是家風。
讀《中國家風》這本書,就如同與一位長者在一塊兒,靜靜地聽他述說一個個關于家風的動人故事。當我讀到《父親的遺言》時,我讀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奮斗是一種家風;當我讀到《媽媽是家風》時,我讀懂了寬厚待人、助人為樂是一種家風;當我讀到《家中有善風自揚》時,我讀懂了尊老愛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種家風。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風又是什么?我想起了我的爺爺奶奶。在我小時候,總會看到爺爺帶著老花鏡拿著一本書讀的很認真,后來爺爺眼睛看不見書上的字了,便會讓我念給他聽。而我的奶奶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是卻為家人操勞了一輩子,勤勞善良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將愛讀書、樂意助人的特性傳承到了我母親身上,而后又傳遞給了我。我想,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聽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站有站樣坐有坐樣”,“吃飯不能左挑右揀”,“看到長輩要有禮貌”。仔細想來,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話同樣是家風的傳遞。一句話,一個手勢,一件小事,舉手投足間,經過一代代的傳遞,就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傳承。而一個人人格的起點恰恰是在家庭的傳承中形成的,憑借著這些點滴傳承,我們才能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傳播的今天,直面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所作出的積極應對,堅守住內心的安寧和純凈。
其實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是很重視家風的,國有國威,家有家風。家風會影響社會風氣,家風正,社會風氣自然而然就正了。反過來國風也會影響家風,國家的風氣好了,社會風氣清了,能感染社會中的個體,進而影響他們的家風。正如《雜說“中國家風”》里談及的“作為若大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細胞,家庭的風氣、家庭的教養,小則是家傳代繼、香火延續之本,大則是國之興廢、民族盛衰之要?!笨梢姡绎L的意義不僅關乎個人與家族,更是一個古老民族能否延續輝煌的關鍵。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在好的家風的熏陶下,“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5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一個家庭,老人要宣揚家風,結合自己的經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晚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但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一直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厚道。父親常給我講身邊的人不孝的結局。比如附近三個盜墓賊,沒一個善終。如有老人無疾而終,父親感慨,說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終。從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個人的規律,當違背了這一規律,人就有災難。
馬克思與女兒有這樣的問答。問: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么?答:剛強。問: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么?答:溫柔。其是,這個話題與家風有關。男兒當自強。這里的自強一則是韌性剛強,一則是有理想抱負。男人無志,家道不興。一個男人定要有責任有擔當,否則,在家庭中沒地位。你啃老或吃軟飯,別人能尊重你么?農村人說,女人不柔,把財趕走。所謂旺夫相,實則是慈眉順眼的賢嫻之態,不是女漢子,更不是河東獅吼。用老人的話說,悍婦不僅不利,而且賤己。
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國家而言,強盛祥和很重要,對一個家庭而言,和睦和諧更是關鍵。比如在家庭里,長者處事公道,晚輩心服口服。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有了困難齊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有好家風才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數。然而,虎父無犬子。他們的后人也往往是一時俊彥,如曾國藩之孫曾紀澤、孫曾廣鈞,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張之洞之子張權,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侄李經羲,譚繼詢之子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等。梁啟超五個兒子三個院士,一個上西典軍校,一個上南開大學。我以為,他們的兒子沒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這與他們的家風家教密切相關?!对鴩視繁闶敲髯C。
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那時,家風家道很重要。比如男女相親后,雙方都要要打聽對方的家道,說到張家李家,有時甚至剖根問祖。一般來說寧折十座廟,不拆一家親,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要么不說,要么只說好。但是,有實在人說實在話。有人會這樣說,說人家那家人從老到小沒的說。娶媳婦看丈母娘,說丫頭她媽是個好人,賢慧本分,鍋灶好針線好。如果有什么問題,比如說,有人說,娃娃我不了解,但他們爺爺就是個龜賊、她奶奶作風不正等等。往往或許就是這么一句話一門親事黃了。農村稱這種人是“塞磚頭”的。由此足見家風家道的重要性。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試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風、好家道,自然就會有好社會、好世道。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6
“愛國如愛家,愛家如愛國,人講精氣神,國講正清和;家風連國風,國風興家風,,”每當聽到這首《中華好家風》,我就想到了那一次,媽媽對我的教導。
每個家庭的孩子猶如一顆小樹苗,他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取決于有沒有良好的家庭教養。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首先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其次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當然,培養家人的讀書情趣,在悠靜的家庭環境里暢游書海,總能給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獲,有所感悟。同時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天寬地莫若寬以待人”、“敦行致遠,吃虧是?!?、“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凡此等等,都是家風無言化春雨的鮮明體現。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只要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社會必定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傳承持家養家的精華,建設培育新時代下的現代文明!讓積極健康的思想氛圍,勤勞的立家之本,節儉的生活氛圍,和文明的習慣,處處在生活中閃耀。在家風家訓的指引下,展望未來,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大的勝利召開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與時代同發展,與祖國共奮進;如今,踐行家風好家訓,就是為祖國這一個美麗的大廈,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孝——我們的堅持家風,是一種由家中長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體力行的對家中的其他人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股具有家庭特色的作風。家風在家庭中經過了長期的培養,有著一股強大的感染力量。
近日看了先儒王船山的忠孝家風紀錄片,通過先賢的一舉一動,讓我對家風有了更深層次的一個認識,受益匪淺。記錄片中提到王船山為了救自己的父親,竟然做出了一個自殘的壯舉,機智的救出了自己的父親??梢钥闯鐾醮降闹匾返隆ⅰP⒉恢故峭醴蛑募绎L傳承,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美好品德,百善孝為先。哪怕在自然界中,也有著孝的存在。如: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通過王夫之的事例,對于孝這個字,我的感受更加深刻。這從來不是嘴上夸夸其談,是需要自身用實際行動讓長輩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用心,對他們的真誠。孝是我們每一個人應有的品德,不偉大也不難達成。美好的品德既廉價也無價。但王夫之卻讓孝這個字,更加的偉大,更加熠熠生輝。他敢于奉獻,懂得報恩。
王夫之用自己給后世人做出了一個榜樣,一個典范,更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融合在孝字里面的文化。其實王船山先生這樣也是深受其父親的耳濡目染,他的父親王朝聘也是一位品行高潔的人,母親臥病在床,盡管他事務繁忙,但他依然侍奉湯藥寸步不離陪伴左右。不僅僅是孝,更有忠,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人品,忠于孝悌。父子兩人對后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想要形成這樣高尚的家風,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經過他們無時無刻以身作則,甚至是幾代人,這般一絲不茍的堅守,將忠孝貫徹到底。當今社會文明高速發展,傳統的價值觀在發展中受到了沖擊,“孝”更多的只是停留于表面。為人父母,都不愿意拖累自己的兒女,惟愿他們幸福安康。父母心,我們只有感恩。不過卻有著許多人通過滿足父母基本生活需求,經濟需求,便自以為是做到了忠孝。殊不知可笑可恨。孝,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去感恩,而不是不情愿的履行職責一般。
王夫之父子如此,我們亦是如此,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更是中華文化歷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忠孝兩難全是一種自私的說法,只要自己堅定不移,守住孝,忠自然不難達成,漢文帝親嘗湯藥,董永賣身葬父,丁蘭刻木求親。這些孝的故事感染著千秋萬世的人。而王夫之的精神也正是通過忠孝兩全來感染著當時的人,奉獻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熱情,最終形成了真知灼見的船山文化,忠孝兩字貫穿其中,通過這短短的記錄片我所了解的還只是冰山一角,滄海一粟。還有更深的精神文化等待我去挖掘,我也希望通過自己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感染著身邊的人,讓自己的“個人風”更美好!
家風的心得體會感想篇7
人們常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但是究竟什是家規呢?每個家的家規又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有些人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不用擔心,今天我就跟大家講一講家規。
家規就是家風,也就是一家五口的行為習慣,和做人的標準。這個家庭成員如果不讀書、不知禮那就沒法談家風了;如果這個家庭成員不孝,那么家風也是一場空嘛!
由此可見家風是由知書達理、孝順兩部分組成。如果家風被打破了,就很難和人共處,因為沒有人愿意和那些自私的、沒文化又不講理的人相處啊,結果會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那以后就沒人會跟這家人交往了,家風是不是很重要???
家風是一個規矩,看不見摸不著,但你得遵守它,它才能讓子孫后代延綿得更長,走的更遠、更加卓越。如果毎個家庭家風都這么好,那這個國家的國風就很純良了,這個國家必會更加繁榮昌盛!
我家的家風嘛,知書達理我做得不太好,孝順這一塊做的還是可以的,我現在還是小孩子,不是說一定要買好吃的給家人吃才算孝。